從古典名著中采擷智慧光華
更新于:2025-03-26 03:23:12

本文轉自:黔南日報

從古典名著中采擷智慧光華

——讀《三國演義啟示錄》

  劉小兵

  《三國演義》是不朽的經典,時至今日,其影響力仍經久不衰。它的政治謀略、處世智慧及其鬥爭哲學,留給了人們太多的思考和啟迪。為深入領會其核心要義,《百家講壇》主講人、著名學者韓田鹿的《三國演義啟示錄》從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對這部名著進行了多維的闡發。

  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是歷史和文學的有機融合。它將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的壯闊歷史,以章回小說的演繹方式,予以了藝術化的呈現,深刻反映了魏、蜀、吳三足鼎立到晉朝一統天下的遷演歷程。歷史是深刻的教科書,不同的人群會從中看到不同的橋段。作為一本人文社科類讀本,《三國演義啟示錄》沒有拘泥於對原典的簡單複述,而是廣泛聯繫現實生活,對這部名著所帶給人們的啟發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進行了全新的解構。

  作者善於從歷史的風雲際會中生髮開去,開掘出隱含其里的深意。書中開篇即以“天下大勢”的巨集觀視野切入,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劉備集團“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建構,其核心在於通過確立共同信仰凝聚團隊力量。再比如,就人們津津樂道的桃園三結義,韓田鹿更是別出心裁地指出,桃園三結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結拜,而是超越了生死與富貴的金蘭之交。它昭示著人們,真正的友誼能助益我們走向成功,彼此溫暖,彼此成全,使人性和人心變得豐盈而飽滿。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貫中不僅是出色的小說家,還是深諳人情世情的“哲學家”。他用濃墨的大筆不但書寫戰爭的殘酷、政治鬥爭的詭秘及謀略的高明運用,還懂得用儒家文化中有關“忠”“信”等學說,去凝聚人心,求得天下大同。以桃園三結義為代表的忠義群像,就生動詮釋了傳統文化對國人道德義律的影響。忠、信這些基本的行為準則,歷來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演義》用義薄雲天的情感敘事和驚心動魄的戰場角逐,展現了人性中熠熠生輝的一面。

  作為一部講述戰爭風雲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還通過環環相扣的故事演繹,較好地闡明瞭戰略與戰術的辯證關係。華容道釋曹,雖然體現了關羽的義字當頭,但他的意氣用事也同時為興復漢室增添了更多的未知元素。韓田鹿就此評析認為,無論從戰略和戰術的角度而言,關羽彼時的率性之舉,終為他此後的敗走麥城埋下了伏筆。而對現代企業的啟示則在於:各級管理者必須有全域思維,牢固樹立“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的戰略思想。書中,對魯肅“大智若愚”的重新詮釋,則顛覆了公眾的傳統認知。韓田鹿通過追蹤其從聯劉抗曹到單刀赴會的果敢行動,創見性地提出了“保持戰略定力比追求精確計算更重要”的觀點。這種思想對應對當代社會的“不確定性焦慮”具有顯著指導價值。著作尾聲部分創造性地將三國鼎立格局與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對接,通過地緣政治學視角重審諸葛亮的《隆中對》,這種跨越時空的戰略智慧對話,展現了經典文本的永恆生命力。

  《三國演義》中的權謀博弈與道德抉擇,始終是歷史敘事中最具張力的部分。韓田鹿在《三國演義啟示錄》中提出,小說中的謀略既是“生存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性幽暗的投影”‌。曹操“割發代首”的典故便極具代表性:他借自懲之舉樹立軍紀權威,既維護了規則的公平正義,又以象徵性懲罰消除了信譽危機‌。這種敲山震虎似的自虐,將曹操亂世梟雄的秉性描摹得入木三分。至於諸葛亮的“空城計”,則在舉重若輕中,巧妙地闡釋了謀略的最高境界。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以虛張聲勢化解危機,看似智絕千古,實則暴露了蜀漢人才斷層的致命弱點‌。韓田鹿指出,這一情節暗示“奇謀終難補國力之匱”——正如現代企業過度依賴“奇招”而忽視系統建設,終將陷入疲於奔命的困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周瑜的“反間計”:通過偽造書信誘使曹操誅殺水軍將領,其手段之精妙不亞於諸葛亮,但最終因格局狹隘反被器量所誤‌。這種“智術”與“器量”的角逐,為當代職場競爭提供了鮮活的鏡鑒。

  通觀全書,《三國演義啟示錄》是對原典的智慧解讀,它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不僅重新啟動了文本的當代意義,更讓廣大讀者進一步領略到傳世經典的博大魅力。

新書架
新書架
2025-03-26 01:56:10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6 02:02:38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6 02:05:20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2025-03-26 02:08:07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2025-03-26 02:08:18
春天的顏色
春天的顏色
2025-03-26 02:09:04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2025-03-26 02:09:57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