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遐思
更新于:2025-03-26 03:12:02

本文轉自:吉林日報

□曾紅雨 文/攝

永固陵之晨

膽形玻璃注

雲岡石窟5號、6號窟前木構樓閣

來雲岡石窟就是撲奔著5號窟6號窟的,到那裡才知道,第6窟因為進行保護調查和圖像採集暫不開放,只能憑著十幾年前的記憶和網上圖片,回憶及借圖雲遊,想像一下它的輝煌。

5號窟和6號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窟前四層木構樓閣為清順治八年所建。人們猜測,5號窟主佛開鑿時馮太后已去世,孝文帝拓跋巨集真正成了北魏的統治者,才有可能為父親獻文帝拓跋弘祈福鑿窟。

5號窟又稱大佛窟,窟內主尊佛盤膝端坐,高17.4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從頭到腳均經過後世敷泥施彩,面部與胸部貼金,衣褶線條流暢自然,下垂感強。“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在端正莊嚴的大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佛像背後有象徵力量和光明的舟形火焰背光,東西兩壁的脅侍佛像也高達8米,慈悲靜藹。整個洞窟現存大小造像2300余尊,姿態各異,無一雷同。

隆冬時節,遊人稀少,窟內僅寥寥幾人,陽光從拱門外射入,與燈光交織,光影之下佛像更加肅穆神聖。此種情形,在當下因《黑神話:悟空》火爆全國的大同(北魏時期稱“平城”)實屬難得。

第5窟獻給父親,第6窟則是獻給祖母馮太后(謚號文明太皇太后),前者贊許獻文帝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業績,後者肯定馮太后的功績與合法性,雙窟登峰造極、燦爛奪目。孝文帝拓跋巨集“其性至孝”,這種做法顯然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第5窟中出現很多二佛並坐造像,類似的和諧場景在雲岡石窟多達385處,展現了孝文帝與馮太后並稱二聖的政治局面。

祖孫倆的故事,一千多年來不斷被人們揣摩、探討。享年49歲的馮太后歷經三朝,兩度臨朝稱制,高瞻遠矚,是治理國家的卓越政治家。《魏書·皇后列傳》描述馮太后:“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高祖(指孝文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馮太后手段毒辣,賜死拓跋巨集生母,拓跋巨集生父獻文帝成年後與嫡母馮太后矛盾激化,在22歲的盛年暴亡,死因秘而不宣,史家皆猜測是馮太后下的手。但是,如若沒有馮太后對孝文帝幾十年的養育與教導,就不會有一位意志堅定、矢志不渝推行漢化的君主順應歷史潮流進行全方位漢化改革。孝文帝頒詔,改鮮卑復姓為漢族單音姓(如,拓跋改姓元,丘穆陵改姓穆,獨孤改姓劉等,共改了100多姓)、提倡漢服、推廣漢語、改革官制,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達到高潮,將馮太后開創的事業推上巔峰。當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的遊客們站在兩個石窟前,總會猜測,拓跋巨集對名義上的祖母會懷有怎樣複雜的心態。

馮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的種種表現,表明他對太后真的有祖孫之情。一連五天,不飲一口湯水,哀痛悲苦,毀傷自己身體,超過了正常禮節。其次,491年馮太后去世第二年,孝文帝三次去永固陵祭拜,仍然悲哀痛哭不能進食,身體異常消瘦衰弱。第三,遷都洛陽后,元巨集為祖母營建了功德窟——龍門石窟古陽洞。第四,幾年後,孝文帝的馮皇后(馮太后的侄女)紅杏出牆,他憂憤交加,卻不忍廢後,內憂外患、心力交瘁下,孝文帝在33歲親征伐齊途中抱憾而終。所以,很多人認可以下的說法,孝文帝對馮太后,又親又敬、又畏又怕。

既然看不到被譽為“第一偉窟”的雲岡石窟6號窟,那麼就去看看文明太后的“永固陵”吧。

方山永固陵位於西寺兒梁山(古稱方山)南部,是我國現已考古發掘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網約車師傅卻沒有聽說過,可見大同景點多到可以忽略全國文保單位的地步。‌那天早上,我們出大同城后一路向北,近一小時路程有一半時間都在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上行駛。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浮著一層積雪,從眼前掠過,絕無人煙,甚至沒有見到一輛車。旭日,在遠處平整的山頂探出霞光,別一種蒼茫和孤寂。越逼近山腳,陡直山勢壓迫感越強,非常震撼。最終,我們從海拔1000米攀升到近1500余米。

通往陵墓最後幾公里甬道是板石路,鋪滿冰雪,兩側整齊的松樹林因之格外蒼翠。我的手機已無信號,好在司機師傅的手機尚能導航。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13米高的封土堆,“這可能是元巨集陵墓”,然後在它的南方,出現了一處更大的封土堆,資料介紹殘高22.8米,山丘一般,“這個一定是馮太后的。”“哪個是哪個?”司機不怎麼感興趣。

下車後觀望,山頂平坦開闊,面積達到驚人的28000平方米,一般平原。平地而起的兩座陵墓相隔1公里,互相遙望,高矮不同,但塚頭都峻絕如山。不過,馮太后身後不知,萬年堂(孝文帝墓塚)最終成了一座空塚。元巨集在她去世五年後遷都洛陽,並規定北魏皇親貴族死後必須葬在洛陽邙山,他自己也是如此,未能回葬平城。

永固陵在歷史上三次被盜掘,加上歷代戰火,如今陵區內除了封土堆外,其餘地表以上的建築物都已不見蹤跡。所幸,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親往實地考察,在《水經注》中記載了歷時8年建成的陵區面貌。後人據此可知,永固陵是鮮卑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園林、佛寺為一體的大型陵園,規模巨集大,設計精美。

12月初,方山頂朔風習習,蕭瑟肅殺,樹葉盡褪,遠山近嶺袒露肌骨,刪繁去簡,顯出原本剛勁之貌。目力所及處群山拱列,不可見處據說有禦河、萬泉河二水夾流,北依長城,南瞰平城。

馮太后的墓碑上,擺放著幾個水果,看來至今依舊有人拜祭。此地是馮太后自己選中的,《魏書》載:“太后與高祖遊於方山,顧瞻山草,有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吾百年之後,神其安此。”孝文帝當即應允祖母,並表示他的陵墓也要在此修建。此前,北魏皇帝死後多葬於雲中金陵或盛樂金陵(或都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皇后與之合葬,葬於平城的北魏皇室,唯有馮太后一人,且不與丈夫文成帝拓跋濬葬於一處,可見她特立獨行、果敢決斷。

在網上看到過一些照片,有人似乎爬上永固陵頂端眺望,圍著封土轉了一圈,確實見一條羊腸小道。我沒有向上攀爬,但放飛了無人機,一窺永固陵周邊環境,還特意向西北飛了幾千米眺望,因為在西北60多公里處,便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那裡,是目前史學界共識的參合陂所在地。

395年的隆冬季節,也許就是我來到永固陵的時節呢,拓跋巨集的曾祖父、道武帝拓跋珪率領2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8萬後燕軍,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於此,我又想起北魏歷史上另一位勇而有謀的女性——獻明皇后賀氏。

參合陂之戰前十多年,北方各部落城頭變幻大王旗,拓跋鮮卑被高車人攻擊,又被前秦打敗,同時內部發生叛亂。兵荒馬亂中,6歲的拓跋珪被老媽賀氏帶著跑出活命,成了唯一的皇家血脈。此後數年間,賀氏又兩次救了拓跋珪的命。一次是設下圈套,將對方首領喝醉灌倒,第二天早上對他痛哭不已,說我找不到兒子了,是不是被你殺了?首領誤以為自己派的刺客得手了,沒再追問,賀氏給兒子爭得了逃跑的時間。另一次,賀氏的弟弟要殺拓跋珪,賀氏擋在兒子前面,厲聲痛斥,我是你親姐姐,殺他先殺我!弟弟慚愧離去。最終,拓跋珪成了北魏開國皇帝。他在位25年,謚號道武帝,被後世公認是推動鮮卑社會前進的傑出人物。雲岡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民間俗稱“雲岡大佛”的第20窟佛像,就是依照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

從永固陵下來,奔大同博物館而去。大同博物館館藏17萬件藏品,珍貴文物3000餘件,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內地級博物館中的佼佼者,經常被羨慕“富得流油”。在精品展廳,看到永固陵出土的部分文物。永固陵在金朝及清朝的被盜,使得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隨葬品不多,其中連接前後墓室的石券門是北魏石雕精品,門楣兩側各浮雕一捧花蕾的赤足童子,門柱上浮雕口銜寶珠的長尾孔雀,柱下虎頭石墩猙獰威猛,雕刻精細。原品藏於國博,大同博物館展出的是1∶1複製品。

博物館鎮館之寶“北魏藍”展櫃前人流不斷,人們站在那裡久久不願離去。展品包括小瓶、碗、壺等,那深邃的、夢幻般的藍色令人矚目,其中“膽形玻璃注”尤其過目難忘。它是吹製玻璃中的精品,通體深藍色半透明,一端為管狀流,近流部有一凸起的圓環,另一端圓鼓,上有一孔,表面有白色風化層,形成了奇特的光澤。它已破損,茬口处正好可以看到薄壁轻胎,驚豔絕倫、難以言表。突然想起一句歌詞:“若你看到缺口,別逃走,那是我的溫柔……”這些穿越千秋的玻璃器皿,孤高神秘,據《魏書·大月氏傳》說,太武帝拓跋燾時,大月氏商人在平城鑄造了一批玻璃器,比舶來品還美麗:“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在玻璃貴過黃金的時代,這些不含鋇的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從此佔據了平城貴戚們的府邸。大同博物館“北魏藍”藏品均出自周邊北魏時期墓葬,據此推斷,永固陵中應有此物,不過,這永遠是歷史的謎團了。

大同,是華夏歷史大變革的見證者,數千年間上演過無數金戈鐵馬的故事,也促成了多種文化的交匯融合。其中,發祥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後定居代地的拓跋鮮卑最終崛起,一統北方,建立北魏,以大同(平城)為都城近百年。從歷史長河中看,孝文帝漢化改革還奠基了融合胡漢的隋唐興盛高峰。

這些故事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思緒馳騁。很多時候,人們對某地念念不忘,一去再去,歸根結底還是文化的緣由。

一張珍貴的戒牒
一張珍貴的戒牒
2025-04-03 02:13:07
流動的藝術
流動的藝術
2025-04-03 07:15:21
武王墩一號墓入圍
武王墩一號墓入圍
2025-04-03 08:55:50
杏花吹滿頭
杏花吹滿頭
2025-04-03 1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