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一幅畫
更新于:2025-03-26 03:14:25

本文轉自:邢臺日報

珍藏一幅畫

郝會軍

故鄉是哪裡?

據村裡上年紀的人說,我們村的先人是1404年從山西榆次一個叫後背的村子遷來。後世傳說是“燕王掃北”的時候把我們村祖輩的人都殺光了。明朝皇帝一聲令下,把山西的一部分人,遷移到冀南平原來了。依這種說法,我們也不能算地道的當地人。

歷經620餘年生生不息繁衍,我們這些後代人就把滏陽河兩岸當作自己的故鄉了。雖然我們這個村莊談不上風景秀麗,但村西邊的滏陽河還是蠻有名氣的。

在20世紀70年代,記憶中的滏陽河兩岸栽有杏樹和柳樹、楊樹。那時的天氣比較炎熱,各家各戶都沒有電扇,更別說空調之類的降溫設施了。每到夏天,小夥伴們成群結隊下到河裡洗澡嬉戲打鬧,玩累了就找一塊小磚頭,瞄準河沿的杏樹就是一磚頭,手起杏落,嘩啦啦地從樹上落下,沿著河坡滾到河裡,一群玩伴爭著到河水裡搶杏子……回想起那時的情景,十分愜意,既降低了體溫又解渴,真是一舉兩得的事。而在河沿樹下乘涼的大娘、嬸嬸們,納著鞋底聊著天,樸實的鄉音,親切的話語,現在回憶起來,不時在耳邊迴響。

再後來,我離開故鄉從軍到大西北,離故鄉越來越遠,有戰友問我老家是什麼地方的,我說是河北的,他們又問河北什麼地方,我便說邢臺的。他們猶豫了一下才說,是地震的地方嗎。我說對。那時候你說邢臺他們都沒有印象。那時候邢臺真沒有知名度。

親不親故鄉人,在外才知道漂泊的滋味了,從此故鄉已經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中。經歷了世事漂泊,仿佛只有鄉音才能慰藉心中的思念之苦。近幾年,不知是不是年齡的緣故,小時候拚命想逃離的故鄉,卻成了心心念念想回去的地方。

記憶里的故鄉有兒時的夥伴:風軍、彥更、鳳琢、彥賢、建平、金英、玉金、玉平……

那一個個名字竟然全能叫得上來,也很奇怪為什麼好多中學和大學同學的名字都記不清了,而小學同學雖然幾十年不見,名字卻依然刻在腦海。

我們一起在村西的河裡捉魚、逮蝦、嬉戲玩耍,在場里的麥秸垛裡捉迷藏……那時候的玩具很少,一個鐵環滾著就能玩半天,彈玩玻璃球也能成為我們最好的遊戲。我們一起捉迷藏、跳繩、踢毽子。當然,還有最愛玩的碰拐。

跳繩用的繩子是用舊布條捻成的繩子;毽子是用廢舊塑膠袋剪成條,再用繩子綁起來。我們玩起來也格外在意……那時候的笑聲可以隨風飄蕩,是爽朗的,是肆意的,是開懷的。那時候的玩鬧在鄉野田地間,跑著、跳著、笑著、鬧著,真實地融入大自然裡。

那時候的空氣是甜的,風是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記憶里的故鄉還有母親納的千層底鞋,那一層又一層的鞋底,是用一層布一層糨糊,層層疊疊粘起來,再用針和麻線繩上下飛舞縫起來的。

那個場景很難忘懷,樹蔭下,母親和大娘、嬸嬸們聊著天,手裡的活兒卻一點兒都不耽誤。她們將一條褲腿挽起,露出小腿,然後把破開的碎麻一頭放進手心攥緊,其餘部分順著膝蓋往下一搓,就成了結實的麻繩。

之後將搓好的麻繩穿在針上,要先用細錐子在千層底扎出個針眼,再用穿好麻繩的針穿過去,扽結實後,接著再來扎洞穿針,就這樣針起針落,最終結實舒服的千層底就在她們手裡做好了。

鞋面也是有講究的,有在兩邊加了寬鬆緊布的“懶漢鞋”,比較好穿脫;還有一種叫方口鞋,這款就得在鞋後跟上縫上鞋帶,需要系好鞋帶才不會掉。那時候的鞋樣是簡單的,鞋子是舒服的,一針一線都是母親深厚的愛。

記憶里的故鄉恬靜安寧,猶如一幅精緻淡然的水墨畫,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惜我不擅長繪畫,無法將那般美好描繪出來。但我想,也許有一天,或許AI所生成的圖畫,可以幫我完成這個心願。

若真有那一天,我定將那幅畫好好珍藏,然後告訴我的下一代,這就是我兒時成長的地方,我的故鄉——尹村橋!

古村文韻(圖)
古村文韻(圖)
2025-03-26 01:53:59
先春報喜圖
先春報喜圖
2025-03-26 01:54:27
新書架
新書架
2025-03-26 01:56:10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6 02:02:38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6 02:05:20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2025-03-26 02:08:07
春天的顏色
春天的顏色
2025-03-26 02:09:04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2025-03-26 0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