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月薪超1.7萬元!月嫂平均工資是多少你知道嗎?
更新于:2025-03-26 03:34:20

母嬰護理、養老照護、衛生打掃、收納整理……如今,越來越多家庭用上了家政服務。

家政服務業,一頭連著鄉村振興,一頭連著消費。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已達3000萬人,其中約有90%的人員來自農村地區。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近期曾表示,我國家政服務業市場實際需求高達5000萬人。

巨大的缺口,意味著商機也意味著就業機會。其實,早在2021年,商務部等14部門就曾聯合印發《家政興農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今年,“家政興農”又寫入中央一號檔。“家政”與“興農”如何更好結合?各地都有哪些特色做法?

興家,月嫂買入300多萬房子

下午2點,在衢州市柯城區鬥潭未來社區一居民家裡,杜紅梅在為新生兒做著足底撫觸。這位來自衢江區楊家村的農婦如今已是月薪超1.7萬元的金牌月嫂。“訂單排到7月了,去杭州、上海工資會更高。”她展示著手機里不斷彈出的預約資訊。

11年前,生完二胎後,杜紅梅發現,光靠丈夫一個人的收入,本就不寬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見肘。於是,她報名衢州保姆培訓,還參加各類家政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如今,她已經獲得小兒推拿師證、家政培訓講師資格證、催乳師證等七八本證書,薪資從當初每月4000元一路躍升。工作了8年,她在衢江城區貸款買了一套價值300余萬元的房子,還考了駕照,開上了汽車。

像杜紅梅這樣通過家政服務走向致富之路的例子不在少數。

在衢州,當地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工程,通過打造“衢州保姆”家政品牌,已説明約5.3萬名家政從業人員進城就業,撐起家庭的一片天。

在溫州,山區、農村、鄉鎮等富餘勞動力經過家政技能培訓后,平均月工資有近10000元,個別達到20000元。

呂梁市曾是山西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組織農村勞動力參與家政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呂梁山護工”為主的特色勞務品牌,脫貧人口收入增速持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三孩生育政策實施等,家政服務市場需求日益增長。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4-2029年家政服務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3年我國家政服務業市場規模達到11641億元,預計2026年有望突破13000億元。

不久前,家政服務平臺“阿姨來了”發佈第10次《阿姨年鑒》,顯示家政行業高薪崗位不斷湧現。2024年月薪最高的阿姨是一位兒童陪伴師,月薪達45000元,月嫂全國平均工資15632元,家務員為6958元。

家政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為勞動者尤其是農村群體提供了新機遇。“提升農民從事家政行業的意願至關重要。”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巨集觀經濟研究所經濟師李昊認為,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推動“家政興農”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加強家政職業認同,強化社會協同,提升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職業認同感、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重家政服務從業人員的良好氛圍。

興業,農民有了晉陞管道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與專業化,家政服務向著服務專案更加細分、服務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眼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工作力放下農具,跨入家政行業。

“幹家政這行,踏出第一步是最不容易的。”家政企業掃眉才子科技溫州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秋霞發現,農民首次投入家政工作時,相對缺乏自信。“究其原因,就是職業技能儲備不足。”她以月嫂為例介紹道,月嫂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照顧產婦和新生兒,現在還要做產後康復、飲食搭配、日常護理、寶寶早教等內容,涉及到營養學、教育學以及醫學的大量專業知識。

在家政服務行業“提質擴容”大背景下,要想讓農村工作力“留得住”“幹得好”,在李昊看來,整合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門及社會培訓資源,建立多元化培訓體系,是優化家政人力資源供給質量和結構、提升家政服務品質的有效途徑。

為此,溫州開展“家政培訓提升行動”,推動形成政府支持為基礎、企業和實訓基地為主體、職業院校為支撐的家政服務培訓體系。“家政服務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陳秋霞介紹,職級越高,收入就越多。據統計,近三年,溫州累計培訓家政服務人員5萬餘人次。

為讓家政從業人員穩得住,省內外不少地方作出了有益嘗試。衢州成立國有家政投資公司,在運營上採用“員工制+仲介制”,並逐步提高員工制佔比。“員工制讓服務人員成為公司的員工,企業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保。”該公司負責人鄭俊華表示,這不僅讓家政服務人員就業更有保障、執業更加體面,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也會進一步提升,同時也為他們打開晉陞通道。“有能力、做得好的員工可成為技術顧問、培訓講師甚至是公司股東。”

上海對家政服務人員專項保險保費進行補貼。廣州增城也拿出真金白銀,對獲得“增城媽媽”證之日起穩定就業三個月以上的家政服務人員,每人一次性補貼1500元。

家政服務行業已經成為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的重要管道。溫州人社局職業介紹服務指導中心主任陳一平認為,建立起組織保障機制、培訓考核機制、就業服務機制等一體化運行機制,提高家政服務業規範化水準,優化從業環境,才是讓他們能真正留下來、幹得好這份工作的“終極武器”。

反哺,共促鄉村振興

輸出鄉村工作力,培養家政人才,辦好家政產業,帶來的不止是村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家政行業用工需求的緩解。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農村勞動力通過走出去做家政,除了提升技能水準、積累職場經驗,提升視野、拓展認知,更在回歸鄉村時帶回全新的產業洞察與管理智慧,形成“輸出-成長-反哺”的良性閉環。

“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和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經常會有夜裡哭鬧的現象。我今天所示範的小兒推拿手法,主要是針對脾寒和食積所引起的夜啼、消化不良……”利用每月的休息時間,杜紅梅走上講臺,把自己多年當月嫂積累起來的實踐經驗傾囊相授,讓學員更好更快上手。

紹興上虞區章鎮鎮張村村有家簡約田野風的民宿,周邊城市遊客經常慕名前來享受田野風光、品嘗山珍美味。而民宿主人是曾在上海、寧波等地做過10多年保姆的葛小珍。

為什麼會想到回鄉開民宿?葛小珍說,當年自己外出做保姆時,村莊還比較落後,但近年來隨著村莊建設越來越美麗,名氣也越來越大,以至常常會有雇主讓她做嚮導安排到張村村遊玩。她看到城裡人到了鄉下都不想走,但當時張村村卻沒有民宿、飯店。於是,她就萌生了回鄉開民宿做土菜的想法。

當保姆多年,葛小珍練就了一手做菜的絕活。山裡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到了她手上,都變成讓人忘不了的美味。“民宿主人廚藝也特別好,我們吃了兩三天都覺得沒吃夠。”葛小珍經常聽到客人誇她廚藝好,不少客人嘗過她的菜後,還會買些梅乾菜、筍乾等土特產帶回去。如今,葛小珍已經70歲,她把做菜的絕技教授給了兒子裘海鋒,由他掌勺。

“平均每月要接待一百來位客人,忙的時候還要再雇請村裡人幫忙。”裘海鋒倍感驕傲,經過發展,自家的民宿也成了帶動鄉村旅遊的流量密碼。

反哺鄉村,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更是城鄉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毛老師,這個左點出鋒要稍靠上嗎?”在柯城區溝溪鄉五十都書畫社里,毛美仙正在教村民們寫書法。她能書會畫,而讓人想不到的是,眼前這位多才多藝被人稱為老師的人是位在杭州、北京等工作了20年的保姆。

“這些本事都是我在做保姆時學會的。”毛美仙回憶道,為了和僱主家的孩子更好地相處,她陪孩子上書法課,跟老師學書法,看書畫展。晚上,孩子做作業時,她為給孩子做好榜樣,不看電視,在孩子旁邊臨摹字帖。2016年,毛美仙結束保姆工作,返鄉加入了余東農民畫協會。如今,她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鄉村美術館駐館畫師。

別看她身上頭銜一大堆,毛美仙卻把大多時間花費在了鄉村文化建設上。看到文化禮堂裡邊空蕩蕩的,毛美仙毛遂自薦,向村支書和鄉幹部提出開辦書畫社,週末由她為村民提供免費書法培訓。為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她又組建了廣場舞隊、旗袍走秀隊和打鼓隊。

“我現在會畫畫、會寫毛筆字,還學會了走秀、打鼓和跳舞。”村民吳雪珍現已是學有所成。有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她不再癡迷打麻將,日子越過越精神。

像這樣的故事還在各地不斷上演,家政服務這個古老行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強農富農的“新引擎”,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來源:浙江新聞、潮新聞 編輯:小W

【來源:琅琊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