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職場困倦期?AI:創造第三種可能
更新于:2025-03-26 09:07:33

  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不少職場人面臨新挑戰。既希望藉助積累的經驗在業績上取得成就,又想兼顧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還希望能夠持續學習和成長……面對這些心理困境,AI能否給出專業的解決辦法?

  AI:尋找既非躺平也非過度奮鬥的中間狀態

  記者提問:35歲左右的基層員工,不甘心碌碌無為,但是奮鬥打拚的動力又不足,一直很糾結,怎麼能夠讓自己積極起來?

  AI回答:你的困惑反映了很多職場人在中年轉型期的典型心理衝突。這種狀態,其實正是重新認識自我的契機。以下提供幾個具有操作性的建議:

  用“職業心電圖”工具重新校準狀態。繪製情緒波動曲線:連續兩周記錄每日工作時的情緒峰值和低谷時刻;標註能量消耗點:用不同顏色標記會議、執行、創新等不同工作場景的耗能程度;識別隱性動力源:分析哪些事務能帶來心流體驗,哪些引發逃避心理。

  建立“動態平衡”工作模式。利用80/ 20精力分配法:將80%精力投入核心業務,20%用於探索新可能;階梯式目標設定:以季度為單位設置3級目標(保底-正常-挑戰);建立反脆弱機制:每周預留2小時“試錯時間”嘗試跨界學習或副業探索。

  重構價值座標系。製作“人生平衡輪”:從健康、家庭、成長等8個維度進行現狀評估;設定非職場KPI:例如每月讀完2本非專業書籍、每周3次運動打卡;創建第二身份:通過行業社群、知識分享等方式建立專業外的個人品牌。

  實施“職場斷舍離”。清理無效社交:用DISC模型篩選真正有價值的職場關係;優化工作流:用自動化工具替代重複性勞動,每年更新技能樹;建立情緒防火牆:設定工作資訊處理時段,培養“下班即切換”能力。

  設計“漸進式改變”方案。啟動30天微改變計劃:從調整作息時間開始建立掌控感;建立成長帳戶:將每個小成就轉化為可視化的積分獎勵;尋找職場同盟者:組建3-5人的互助小組共享資源。

  這種狀態往往暗示著現有的價值體系需要升級。建議用三個月時間進行系統性自我觀察,記錄每次產生負罪感的具體情境,逐步找到個人發展曲線與社會時鐘的契合點。真正的成長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創造第三種可能性。

  記者提問:第三種可能性可以展開說說嗎?

  AI回答:第三種可能性,即尋找一種中間狀態,被稱為“平衡式奮鬥”。以下是對這種第三種可能性的詳細展開:

  平衡式奮鬥是一種在職場與個人生活之間尋求平衡的生活方式。它既不是放棄努力也不是不顧一切過度拚命。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目標,採取適度的努力,既追求職業發展,又注重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能夠持續學習與成長。

  具體做法是,第一,設定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設定既不過高也不過低的職業目標。目標應具有可行性,能夠在自己的努力下實現,同時又能帶來成就感。第二,適度努力:在工作中投入適量的時間和精力,避免過度勞累和消極怠工。學會在工作中尋找樂趣,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興趣。第三,注重身心健康: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適度的運動。注重心理健康,學會調節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第四,平衡工作與生活: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培養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緩解工作壓力。第五,持續學習與成長:保持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好奇心,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關注行業動態,瞭解市場變化,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記者提問:要如何行動,怎麼做能夠實現呢?

  AI回答:自我反思: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確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目標。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

  制定計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職業發展計劃和個人成長計劃。計劃應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指導自己的行動。

  尋求支援:與同事、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尋求他們的支援和理解。在遇到困難時,不要獨自承受,而是尋求他人的幫助和建議。

  保持靈活性:在面對變化和挑戰時,保持靈活和開放的心態。學會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職場環境。

  持續反思與調整: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現和生活狀態,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計劃,保持平衡式奮鬥的狀態。

  綜上所述,平衡式奮鬥為中年基層員工提供了一種既非躺平也非過度奮鬥的中間狀態。通過合理設定目標、適度努力、注重身心健康、平衡工作與生活以及持續學習與成長等方式,中年基層員工可以在職場和個人生活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和個人幸福。

  
專家點評:AI的回答有亮點也有局限

  AI的這份回答,有理論有方法,是否靠譜,記者請到了山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沙盤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蘇延恆進行點評。

  蘇老師表示,AI的這一回答,有亮點也有局限。

  他說,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系統性策略構建,提出“平衡式奮鬥”作為第三種可能性,整合了自我認知(如“職業心電圖”工具)、目標管理(階梯式目標設定)與資源優化(職場斷舍離),形成可操作的全方位的系統方案。

  心理剖析與工具結合:將職場困倦、發展焦慮歸因於認知價值體系衝突,並運用具體化技術,通過“情緒波動曲線”“人生平衡輪”等工具將抽象心理問題轉化為具體化可視化行動,符合現代職場人“問題需落地”的需求。

  動態平衡理念創新: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提出“80/20精力分配”“試錯時間”等彈性機制,契合中年群體在責任壓力下尋求靈活空間的心理。

  同時,蘇老師還指出AI回答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中青年職場人士大部分面對經濟和子女教育壓力、成長發展瓶頸等現實困境,AI沒能對經濟壓力、收入保障、職業轉型成本等關鍵痛點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心理調節方法單薄:AI建議更側重認知的調節和行為管理,對心理諮詢、個人成長等深層情緒疏導提及較少。

  還有,群體針對性較弱,比如提問者職場身份差異性大,AI給出的方案不可能適用所有人。所以,如“創建第二身份”等部分建議對基層員工實操性不大。

  蘇延恆總結說,AI回答在方法論創新上表現突出,但需要對提問者給予共情,補充經濟安全網構建、差異化群體策略及深層心理干預,才能更全面應對中年職場困境。

  

延伸採訪

  心理諮詢師:

  企業的員工關懷機構更應積極推進使用AI

  蘇延恆認為,AI對於提問者能夠在一定程度起到心理療癒或心理安慰的作用,但需理性看待其能力邊界。

  AI的“心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實時情緒疏導。AI能像一個“忠誠的陪伴者”,為職場人提供即時傾訴管道,通過自然對話,幫助提問者釋放壓力。尤其在突發情緒困擾時,AI聊天機器人可引導深呼吸練習、提供應對技巧。研究顯示,向AI發洩負面情緒可短期緩解壓力,且因其對來訪的非評判性特質更易讓人放鬆。

  精準心理評估。基於海量數據分析,通過提問者的問題,專業的心理AI能通過大數據比較,識別情緒波動並生成個人化干預方案,例如推薦情緒管理策略或自助療法。部分系統已能通過虛擬實境技術輔助緩解焦慮。

  治療協同作用。專業的心理AI可協助人類心理諮詢師或心理治療師制定方案、跟蹤療效,並通過機器學習優化互動方式,提升心理干預效率。例如,分析治療數據以揭示患者潛在風險。

  但我們也應看到AI的局限性:就目前的發展水準看,AI還是無法替代人類情感共鳴的。對人類的孤獨感緩解有限,且存在個人隱私網路洩露、情感過度依賴等風險。

  AI是工具,作為新時代職場中人,應該大膽擁抱AI。蘇延恆建議,企業的員工關懷機構更應積極推進使用AI。

  首先,建立AI支援系統。使用具備情感計算能力的工具對員工進行日常情緒記錄與疏導。AI是基於大資料庫的一個智慧結構化攝取和判斷分析。所以前期需要不斷“投喂”,才能使AI反覆運算升級。企業可通過AI心理平臺定期完成“情緒平衡輪”等評估,識別內耗源頭。

  第二,設定人機協作邊界。將AI用於標準化場景(如壓力傾訴、焦慮緩解訓練)。同時,員工的複雜心理問題仍需結合現實的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支援。

  第三,技術倫理防護。選擇通過隱私安全認證的AI工具,避免敏感信息洩露。設置每日使用時長,防止過度依賴影響現實人際社交。

  最後,職場人可藉助AI構建“數位-現實”雙軌情緒調節體系。但需保持清醒認知:技術是工具,真正的心理韌性仍需通過現實行動與人際聯結培養。

  山西晚報記者 武佳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