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奶茶、咖啡、可樂……哪種飲料開蓋后更易變質?
更新于:2025-03-26 08:55:44

沒喝完的飲料放多長時間會發生變化?

哪些飲料開蓋后最容易變質?

開蓋后雖然放了很久

但看起來沒什麼異樣的飲料還能不能喝?

在這裡

我們請專家來跟大家聊一聊

飲用時間最好不超12小時

飲料的瓶蓋一旦被擰開,就意味著液體所處的無菌環境被破壞了,而諸如微生物入侵、繁殖之類的“風險之門”也由此被打開。特別是室溫存放,更容易導致細菌繁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開蓋后沒有喝完的飲料最好是密封冷藏保存,而且要儘快喝完,一般情況下,飲用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

有相關試驗選取了碳酸飲料、果蔬汁飲料等10種常見代表性飲料,開蓋飲用后,分別儲存放至4℃的冰箱冷藏室和25℃的常溫環境下,然後在2小時、4小時、12小時、24小時4個時間節點分別按照國標方法檢測飲料中的菌落總數,查看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試驗結果顯示

4℃的冰箱貯藏的各類飲料,除鮮榨果汁飲料外,其他飲料的菌落總數均沒有明顯的增殖變化;

25℃的常溫環境中,除鮮榨果汁飲料、現做奶茶飲料外,各類飲料放置2小時、4小時后菌落總數仍然較低且均在可接受水準限量值內;

放置12小時後,咖啡飲料、植物蛋白飲料、鮮榨果汁、現做奶茶等食品中的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

置24小時後,有些飲料的菌落總數已經超過最高安全限量值。

吳曉蒙分析說,飲料在包裝未開封前屬於密封狀態,開蓋和飲用后很容易接觸到嘴裏或者空氣中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後續存放過程中,只要有合適的外界條件(溫度和濕度)和適當的養分,這些微生物就會迅速繁殖。雖然預包裝飲品開蓋后在室溫下放置2個小時后再飲用不會引起太大的問題,但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如果大量攝入,可能會帶來危害。而一些鮮榨果汁、現做奶茶類飲料以及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飲料,建議要一次性喝完。

純茶、含奶飲料更易變質

很多人認為含糖越多、口味越甜的飲料,微生物生長得越好,開蓋后更易變質。但事實上,一些看似很安全的無糖茶飲(糖含量0.3至0.5克/100毫升,按照我國規定可以標為無糖),開蓋后仍被發現微生物增長速度迅猛。相關試驗顯示,純茶、含奶飲料微生物繁殖速度最快。

試驗結果顯示

微生物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幾種咖啡牛奶飲料

(含糖量約10克/100毫升,pH值6.7),在開封後室溫放置第1天,每毫升菌落數(總細菌+酵母)最先飆到了1000000以上。

其次是奶茶

(紅茶加牛奶,含糖量約8.4克/100毫升,pH值6.9)、無糖或低糖的茶飲(混合茶、綠茶、烏龍茶、紅茶,含糖量0.3至4.1克/100毫升,pH值5.5至6.2)、番茄汁(含糖量5.2克/ 100毫升,pH值4.3),在開封后的第3天,每毫升菌落數(總細菌+酵母)超過1000000。

礦泉水開蓋后細菌繁衍速度也不低

,在室溫放置第3天,其總細菌和酵母可以達到每毫升10000丟棄的細菌數。

微生物增長最慢的是可樂和氣泡水。試驗顯示,可樂(含糖量10.9克/100毫升,pH值2.4)開封后14天后室溫放置期間,無論細菌、黴菌、酵母都始終最少,氣泡水(含糖量4.9至10克/100毫升,pH值3.4至3.5)的微生物增長略高於可樂。

吳曉蒙解釋說,開蓋后飲料中微生物增長速度受產品pH值影響較大。多數細菌偏愛pH值在5.5至7的環境,而純茶飲料的pH值恰好就在這個範圍內。但是,pH值低的飲料也不是絕對安全。研究發現,某些飲料中的其他成分,如維生素、鈣、糖和蛋白質,也能讓細菌在低pH值條件下較快生長。

對嘴喝飲料微生物污染概率更高

不同飲用方式給飲料帶來的微生物污染風險也不同。測試發現,直接對嘴喝的飲料,51%的樣本被檢出瓶中剩餘飲料里有微生物生長,主要是口腔微生物群(比如鏈球菌和葡萄球菌);而倒出來喝的飲料,只有18%的樣本被檢出剩餘飲料中有微生物生長,主要是環境微生物,比如黴菌。

試驗中,大部分對嘴直接飲用后的剩餘飲料中都發現了白色念珠菌,而在對嘴直接飲用的加奶紅茶、加奶咖啡、混合茶、礦泉水、烏龍茶和加果汁的蘇打水中,還發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產毒毒株,以及蠟樣芽孢桿菌的產毒菌株。

吳曉蒙介紹說,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機會性致病真菌”,正常情況下不會導致感染,但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時,白色念珠菌可能侵入血液或器官,導致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分泌多種腸毒素,這些毒素可以引發急性胃腸炎、嘔吐和腹瀉等癥狀;蠟狀芽孢桿菌可以分泌一種嘔吐毒素和多種腸毒素,引發嘔吐、腹痛、腹瀉。

此外,試驗還發現用嘴接觸瓶口的方式造成的飲料被污染程度也有差別,相比於用嘴含住整個瓶口,只用嘴接觸一半瓶口的喝法,污染到瓶裡的細菌相對較少

總之,開瓶後飲用的各種飲料,包括礦泉水,即使瓶蓋擰得再緊,在室溫25℃下放置,飲料中的微生物都會猛烈繁殖。而在4℃的冰箱貯藏雖然相對安全,但也不是沒有例外。

春節一過

家裡那些開瓶後還沒喝完

且已經放置較久的飲料

還是儘早和它們說再見吧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李建

編輯/李曉雨

監製/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