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更新于:2025-03-26 01:24:43

我同事小林,是團隊里當之無愧的“卷王”。 尤其是年底最後一個月,為了年終考核,她經常加班到淩晨。 但前幾天,我忽然聽說她請了長假。 一番打聽后才瞭解到,小林可能患上了焦慮症,身體狀況堪憂。 想想也是,入職五年來,小林幹得太累了。 是不是她的活都接,該不該她管的都管,還特別在意與領導同事的關係。 她力求完美,越幹越上頭,就像一輛超速的火車,失控地向前瘋跑。 直到身體被掏空,她才被迫緊急剎車,隨後又令生活陷入更大的動蕩。 關於“如何正確地上班”,向來是眾說紛紜。 但我比較認可《圓桌派》中竇文濤的觀點,他說:上班,不過是為了拿這份工資。

是啊,工作歸根到底是謀生的手段,沒必要拚命,更沒必要為了小事上頭。

01

  • 情緒別上頭,拒絕情緒勞動。

作家渡邊淳一剛開始寫作那會,認識了編輯小K。

小K是個特別敏感的人,尤其是工作中,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能讓他寢食不安。

比如,女同事說話聲音大,他聽著厭煩,就開始生悶氣;

比如,看誰辦事沒條理,他也在一旁乾著急;

再比如,審核稿件時同事提點意見,他都覺得是在針對他。

有一次,他實在受不了對桌同事的做事風格,就鼓起勇氣向領導提出換座位的請求。

而順利換了工位后,小K又開始胡思亂想。

其他人會不會覺得我毛病多?領導是不是也厭煩我?自己的前途會不會被影響……

想著想著,他越來越焦慮,根本無法安心工作。

結果就是,他在本職工作中反覆出錯,還差點耽誤報紙的發刊。

這下小K更緊張了,各種負面情緒一股腦地向他襲來,令他很是痛苦。

後來渡邊淳一聽說,小K不久后就離職了,徹底淡出了文化圈。

這件事,給渡邊淳一狠狠地上了一課。

因為當時他也因為工作處於很大的情緒波動中。

寫稿的時候患得患失,投稿的時候緊張兮兮。

但小K讓他看明白了,心情起伏過大,做起事來就束手束腳。

倒不如遲鈍一點,專注做好手頭的事。

他開始心無旁騖地創作,不出幾年就成為響噹噹的暢銷書作家。

心理學家鮑爾斯特說:

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這就是“情緒勞動”。

看過一個說法,解釋人為何要工作。

無非是公司為了提升效益,員工為了升職加薪。

但無論是提升效益,還是升職加薪,最終都要落到具體的事情上。

但情緒勞動是空的,是不具體不產出的純消耗。

情緒一上頭,整個人都蒙了,非但於工作無益,還會白費心力。

馬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職場不是做人的地方,是做事的地方。

精神不受力,我們的注意力才會流向真正有意義的事。

02

  • 狀態別上頭,過度負責只會壓垮你。

美國心理學家Adam Grant將職場人群分為三種:

付出者(givers)、獲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

他通過大量研究,最終得出一個顛覆的結論:各行各業中,最失敗者往往都是付出者。

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不懂拒絕,要麼處處打雜,要麼事事操心。

效率低下,節奏混亂,創造不出多大的價值。

職場是很殘酷的,你一旦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就很容易被蠶食乾淨。

佳得樂公司的前總裁奧哈根,剛進公司時什麼活都幹。

可時間長了,她發現自己非但沒學到新東西,煩惱還越來越多。

關鍵是,她的付出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理所應當。

有一次,有個項目數據出現了問題,需要有人檢查錯誤。

同事便以奧哈根細心為由,把任務塞給了她。

當時,奧哈根已經忙了一天,腦子混亂得很。

再看這些數據,只感到頭暈目眩,可她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

而那位同事半小時就來催促一次,見她查不出結果,還不耐煩地說:“別因為你一個人耽誤了大家下班!”

這話一出,奧哈根再也忍無可忍,立刻懟了回去:

“你這麼著急的話,自己檢查就好了。我又不是欠你的,以後這種事別來找我。”

從那以後,奧哈根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會事事插手忙個沒完。

她整個人冷卻了下來,不再急躁,不再瞎忙。

而後幾年,她把省下來的精力,全放在了業務提升和技能學習上。

等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后,她順利拿下了總裁的位子。

奧哈根不止一次告誡新人們:

“只有自己精力充沛,才能為別人付出。好比一家銀行,如果只出不進,最終會破產。”

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不要把工作當成天大的事#

其中,不少網友吐槽自己的職場誤區。

有人為了幹活忙到沒時間吃飯,有人為了別人的事通宵加班,也有人拿著三千的工資操著三千萬的心……

而這種過度負責,帶來的是什麼呢?

是熬壞了的身體,焦灼的內心,還有巨大的失望。

很多時候,把一件事做到一百分遠比做一百件瑣碎的小事來得更有意義。

找准自己的優勢,先掌握核心競爭力,至於其他雜七雜八,就不要管了。

03

  • 感情別上頭,上班不是去交朋友的。

剛參加工作時,我有個幻想,和同事處成朋友。

但慢慢地我發現,職場真不是講交情的地方。

因為一碰上利益相關的事,就算你打感情牌,別人也不買帳。

就像羅振宇說的:每個糾結應該喜歡誰或者討厭誰的人,都忘了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工作。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合作了超過半個世紀。

在世人眼中,他們是彼此最知心的朋友。

但芒格卻說:“我和沃倫在工作時談論的,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如果我們分不清主次,在感情上上頭,那結果必定是心也傷了,工作也搞砸了。

作家若杉就講過同事老吳的故事。

老吳很重感情,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尤其是在單位,對同事是有求必應。

一次,有同事讓他幫忙翻譯一篇醫學文獻。

老吳一口氣答應下來,可未曾想到,翻譯的難度遠不是自己能駕馭的。

最後還是他自掏腰包請了專業機構才搞定。

為了同事情誼,這種事老吳做得多了。

外面看上去,他人緣好朋友多,但只有若杉知道,老吳為了別人耽誤了自己多少事。

其實工作中,事有解決的方式,人有相處的模式。

事情穿插著人情,合作混雜著世故,就會平添不少麻煩。

職場上很多大佬,都表現出一種“反社交人格”。

就像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中提到的一個習慣。

她會在工作郵箱的簽名中備註好自己的崗位內容。

工作範圍之外的事情,即便同事來攀交情請求幫忙,她也會果斷拒絕。

這種不近人情的做法,讓她在公司受到了非議,但同時也讓她遠離了許多人情債。

聚焦於自己的業務,不被冗雜的事情叨擾,她快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能力。

我們出門工作,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不是為了找知己的。

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為了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牢記這一點,就不會再為人情世故上頭了。

《少做一點不會死》中寫道:

“你必須牢記對自己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對別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像提升自我價值,建立客戶資源,掌握專業技術,這種事不能躺平,該努力就努力。

但沒必要的情緒和感情,無意義的繁雜小事,就沒必要浪費精力了。

永遠記住,工作一是為了報酬,二是為了自我增值,其他的都不重要。

遠離讓你內耗的人
遠離讓你內耗的人
2025-04-06 00:08:01
欣賞的力量
欣賞的力量
2025-04-06 00:28:44
學會翻臉
學會翻臉
2025-04-06 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