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愚蠢,是沉迷底層社交
更新于:2025-03-26 01:24:07

人是怎麼被毀掉的呢?

作家梁軍說:“很多人之所以廢掉,就是因為他爛在了底層的生活圈裡。”

當一個人長期進行那些表面熱鬧、實則空洞,無法為我們帶來任何長遠價值的社交活動時,他離廢掉就不遠了。

01

  • 和酒肉朋友混在一起,透支身體。

作家莫言年輕的時候,非常貪酒。 每每返鄉,都要邀一大群人一起開懷暢飲。 1988年秋天,他朋友們混在一起,喝得爛醉如泥,結果因為酒精中毒被送進醫院。 雖然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可他也從此患上了嚴重的胃病,稍微吃點冷食辣味,就會疼痛不適。 自那以後,莫言開始淡出酒局,不管誰邀請都不再赴約。 年輕的時候,我們嚮往高朋滿座,熱衷推杯換盞。 排過醫院的長隊后才明白,這世上許多的迎來送往,都以健康為代價。 為不走心的熱鬧透支自己,在我看來是最愚蠢的行為。 歌唱家騰格爾特別愛喝酒,隔三岔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小酌幾杯。 後來,他因為歌曲《蒙古人》大火,出場費一度高達數十萬。 兜里有錢的他,成了眾人追捧的物件。 有酒友慫恿騰格爾成立“啤酒協會”,並把他捧上協會主席的高位。 接著又有人慫恿他出資開酒樓,方便大家聚會。 但沒過多久,酒樓就因為那群人長期賴在那兒白吃白喝倒閉了。 之前圍在騰格爾身邊的人,紛紛作鳥獸散。 騰格爾自己呢?多年的積蓄被揮霍一空,血糖血壓全部亮起紅燈。 亨利·福特曾說:選擇朋友要謹慎,因為朋友會塑造你。

和酒肉朋友在一起,也許當下會過得很快樂,但保不齊那天就陰溝里翻船。

遠離消耗你的圈子,和那些正能量的朋友在一起,才是智者該做的選擇。

02

  • 和太閒的人走太近,荒廢技能。

高分美劇《Your Are the Worst》中,退伍軍人埃德加發現自己有講段子的天賦,便入職了一家脫口秀公司。

他原以為,自己能在這裡大展拳腳。

但他的同事們,不是上班摸魚,就是以找靈感為由,拉著他參加各種派對。

他不想放縱自己,同事就苦口婆心勸他:不要壓抑自己,要學會享受當下;

他想早點回家,朋友又給他講大道理:年輕就該瘋狂,老了就沒機會了。

在同事們的影響下,埃德加漸漸開始享受無所事事帶來的快樂,並開始吸食大麻。

當老朋友吉米來拜訪他時,他早已不復往日健康爽朗的形象,而變成了一個一事無成、體態臃腫的落魄男人。

趙玉平老師曾說:

讓一隻鶴站在一群雞當中,最終的結果不是鶴被雞群同化,就是被雞群逼死。

生活中,許多人為了合群,和人組局打遊戲,徹夜聊八卦。

當人群散去,人總會為浪費光陰而產生更大的空虛感。

民國時期,作家穆時英來到上海。

為打發時間,他結識了幾位紈絝子弟,他們每天無所事事,只鑽研怎麼找樂子。

漸漸地,穆時英也開始變得不思進取,好久都不動筆寫一篇文章。

沒多久,他揮霍完了身上的金錢,寫作事業卻沒有絲毫起色。

他這才後悔不迭。

從此與無所事事的富家子弟斷絕了來往,每天獨自待在房間潛心創作,發表了一系列備受好評的小說,最終成為了著名作家。

社交上的隨波逐流,是對自我的消耗。

與閒人一起追求廉價快感,只能被多巴胺拉著不斷下沉;

當你不再迎合底層,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的技能上,才能擺脫空虛和迷茫,迎來高階的人生。

03

  • 有過多點讚之交,消耗精力。

之前,我採訪過一個知名編劇老師。

他說,年少時非常熱衷於交新朋友,遇到有趣的人,彼此也會留個聯繫方式。

可隨著這種“緣淺之交”越來越多,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累。

有一次,有個微信好友發消息給他:“很喜歡你的文筆,我女兒最近在寫畢業論文,你幫忙指導下吧。”

老師根本沒與此人聊過天,更不知道對方什麼來頭,便以“我最近很忙”為由簡單打發了對方。

沒想到,對方生氣地發了一大段語音,最後陰陽怪氣地反問:“這麼簡單的事能佔用你多少時間?”

老師一怒之下徹底清理了通訊錄里的“點讚之交”,之後也不再輕易通過好友申請。

很多人喜歡那種被人需要,一呼百應的感覺,一開始或許會很享受,漸漸的就力不從心,最後只感覺精疲力竭。

更扎心的是,你曾善意以待的人,往往是你有事時冷眼旁觀的人。

竇文濤剛成為主持人時,常常被拉去參加各種社交局。

他在那裡認識了很多朋友,也説明過許多人。

但有一次,竇文濤有事向飯局上認識的朋友求助,人家根本不搭理他。

從那以後,竇文濤乾脆不再應酬,一下班就閉門在家,看書、寫作、畫畫。

只是偶爾和三五個知己好友,品茶談心,聊聊生活。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是把“朋友遍天下”當追求。

與其在雞同鴨講的尷尬中浪費光陰,不如找到真正的知己把酒言歡。

一如蔡康永所說:“跟我無關的事少煩我,我得把精力留給我重要的人。”

04

  • 沉迷“低位社交”,浪費天賦。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生活中你看似和別人維持著還不錯的關係,你一直都在放低姿態,想要迎合對方。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低位社交”。

它雖然可以讓你擁有看似廣泛的人脈圈,可當你真正需要幫忙時,99%的人脈,都不會給你提供實質性説明。

作家陸JJ剛進寫作圈時,四處發名片,做自我介紹。

他經常不是跟這個大佬參加聚會,就是幫那個知名人士跑腿。

混了一段時間,好像人人都知道他。

但當他提出想要出版書籍時,人人都裝作不認識他。

為什麼?

因為他光忙著巴結這個,討好那個,根本拿不出像樣的作品。

作家萬特特曾說:

“只有當你真正變優秀,跟那些大咖在同一個層次,你的社交才能真正有效。不然那不是人脈,而是通訊錄。”

成年人世界里,價值是基礎,利益是紐帶。

與其四處拉關係,找人脈,不如好好發揮自己的天賦,建立自己的價值。

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很早就展露出在電影方面的天賦。

但他剛進入電影圈時,只能四處奔波跑劇組,覺得累時,就看喬治·盧卡斯的電影放鬆。

有一次,他在片場遇到了盧卡斯,想和他聊聊,但盧卡斯當時並不認識他,對他沒有絲毫耐心,沒說幾句就走了。

斯皮爾伯格沒有懊惱,而是繼續在電影的路上精進自己。

當他的電影越來越火,盧卡斯也開始注意到他。

兩人開始有了更多的接觸,慢慢地,他們發現兩人有很多共同話題,經常一起打球、聊天。

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不取決於你對別人怎麼樣,而是看你手上對等的籌碼有多少。

與其拼盡全力去夠,不如腳踏實地地干。

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升自己上,等你變得足夠優秀了,自然會吸引與你相匹配的人。

作家劉墉曾說:“人這一生,其實限制你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和學歷,而是你所處的生活圈。”

從一個人的社交模式,大抵可以看出他所能到達的高度。

沉迷底層社交,追求膚淺而表面的快樂,過後是無盡的空虛折磨;

不動聲色修鍊自己,捱過最初自律生活的乏味感,往後便能嘗到無限回甘。

《狠心的兒子》
《狠心的兒子》
2025-04-06 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