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生向南懷瑾求一副對聯,思索之後,南懷瑾揮筆寫下八個字: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生在俗世間,凡有所求,必有所累。
想要活出坦然灑脫的境界,唯有先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慾望降到最低點。
譬如著名學者楊绛,以其學識和能力,完全可以追求更優渥的生活。
但終其一生,她卻踐行著“萬人如海一身藏”的理念,對一切浮華虛名避之唯恐不及。
她把自己隔絕在喧囂之外,用至簡至真的方式,將生命修行至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恰如蘇格拉底所講:人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神明。
01
人心難清淨,皆因私慾重。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利益所惑,以為只有把眼前的東西都據為己有,才算不留遺憾。
但凡事都想爭,處處總想得,到頭來反而會讓你陷入屢屢失望失衡的痛苦中。
人生真正的從容,是從學會看淡得失開始的。
楊绛在文研所工作期間,經常被當成“透明人”。
文研所與人民文字出版社合作出版三套叢書,所內的研究員都是編委,唯獨楊绛被排除在外;
第二次全國文代會召開,所內的研究員都作為代表出席了會議,唯獨楊绛沒有接到任命。
身為所里學歷最高的正研究員,副研究員們有的福利待遇,楊绛幾乎都拿不到。
而到了做具體審稿或雜事的的時候,任務又全都會塞到楊绛頭上。
面對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換作別人,可能難以接受。
但楊绛非但不計較,還樂於順勢而為,遠離人際紛爭,好躲在無人角落專注搞科研。
後來被翻譯界公認為佳作的《堂吉訶德》,就是她在此期間潛心翻譯而成的。
正所謂: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能做到知止知足,一個人的品行自然會變得豁達通透。
知道一時的小蠅小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追尋心之所向,遇見更遼闊的人生。
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爾年輕時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時,也有過一段類似經歷。
當時拉特爾作為優秀學員,本有機會獲得學校的推薦名額,進入頂級樂團工作。
但同學愛德華也瞄準了這個名額,並將他視為對手,處處找理由排擠他,詆毀他。
結果拉特爾根本不接招,還宣佈要主動放棄競爭。
身邊好友都忍不住替其憤不平,拉特爾卻不以為意。
他很清楚自己要學的東西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不急於這一時。
畢業後,他從小樂團助理做起,憑藉紮實的基本功積累,一步步蛻變成為世界樂壇頂尖人物。
有句話說得好:
“陶醉於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悵於一時一地之失,都屬於一葉障目,不見遠方的星辰大海。”
人活一世,誰也無法事事順意。
克制好自己的私慾與好勝心,不在小事上錙銖必較,才能騰出精力做真正有意義的大事。
當你肯笑著吃虧,淡然面對一切失去,你會發現,屬於你的東西,一樣也不會少。
02
看過楊绛散文《隱身衣》的人應該都知道,這篇文章是楊绛自身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雖然集作家、翻譯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但她從不以此自詡,而是甘當一個“卑微”的普通人。
與錢鐘書結婚後,夫妻倆一直靠微薄的薪水度日,過著屋寒餐簡的生活。
記者黃裳去楊绛家拜訪後,在回憶中感歎:沒想到一個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簡陋。
家裡只有最簡易的裝修,傢俱更是寥寥無幾,唯一像樣的東西,就是客廳那張擺滿書的長桌。
雖然,如果楊绛願意拋頭露面,根本不缺賺錢的機會,但她都是有多遠便躲多遠。
1942年話劇《稱心如意》創作完成,一經上演就一炮而紅。
很多人慕名而來,希望楊绛能開簽售會宣傳自己的作品,卻都被其一律拒絕。
自此她還立下原則,只寫文章,絕不參與任何與賣書有關的事。
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同樣引發熱烈反響。
出版社瞭解楊绛的性格,想辦法換了個名頭,邀請她籌劃作品研討會,還是遭到了直接回絕。
為什麼對這些讓旁人趨之若鶩的榮譽聲名,錢財地位,楊绛可以做到不為所動?
答案就在她書中所寫:
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只求安閒舒適,得其所哉。
人一旦沉迷於名利物質,就會日漸迷失本心,變得浮躁貪婪。
學會過低欲的生活,才是富養精神最好的方式。
蔡志忠早在年輕時就已經功成名就,卻一直保持著極簡主義的生活狀態。
他不住高檔房子,不開豪車,吃穿用度方面也極其節儉。
幾乎從不買新衣服,常年穿著一件洗到發白的襯衫,和一雙磨到快破損的鞋子。
很多人無法理解,擁有如此名氣財富,何必活得如此節儉。
可對蔡志忠而言,摒棄物欲不從來不是一種痛苦,而是內在修為達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
王陽明有言:“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身外的名利物欲等種種誘惑看似耀眼,卻容易讓人沉淪。
自己該做的,就是從枷鎖中解脫出來,以輕鬆素簡的姿態應對紛繁人生。
不爭長短是非遠,淡看名利天地寬。
煉就一顆淡泊之心,過最質樸的生活,你也就擁有了最自在的靈魂。
03
楊绛的一生,如一場跌宕浮沉的大戲。
她出身名門,享受過高等教育,也經歷過高光時刻。
但命運的翻雲覆雨之手,又始終與之相隨,不時將她拽入谷底。
留學回國后,因時局動蕩,楊绛和錢鐘書一家不得不避居上海孤島,嘗盡顛沛流離之苦。
為了撐起家庭,楊绛一邊包攬所有家務,一邊還要打零工做家教,過得極其艱辛。
十年浩劫時期,她先是遭受打壓迫害,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被剃成“陰陽頭”。
後來又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勞動改造,被安排看菜園、清廁所,幹盡各種臟活累活。
然而,即使經歷再苦再難的時刻,楊絳都未有過隻言片語的抱怨與哀歎。
光環榮耀,沒能將她迷惑;風霜雪雨,同樣也沒能將她擊垮。
這讓我想起張衡在《歸田賦》中所說: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當一個人懂得置身世外,做到心中無物,哪裡還會輕易受什麼榮辱成敗的影響呢?
少欲覺身輕,寡慾心自明。
你對這個世界的慾望每少一分,內心的剛強就會多一分。
余秋雨曾因被惡意指控“詐捐”而飽受圍攻與誹謗,從一代文壇巨匠淪為業內公敵。
但他的回應方式,卻是不理不辯,只以“馬行千里,不洗塵沙”八個字來激勵自己繼續做好文化鑽研。
梁實秋在抗日時期,曾因戰亂被迫背井離鄉,從大城市搬到重慶偏遠鄉下破舊老屋內居住。
屋內風雨不蔽,鼠患猖獗,他卻不嗔不惱,還為其取名“雅舍”,爾後安然於此地聽風看雨。
人生從高處跌入低谷之際,他們都牢牢穩住了自己,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們不是對苦難沒有感知力,而是深知榮辱註定,未許強求。
何不看輕一切,在超然無欲中,順應所有境遇。
《菜根譚》中寫道:
“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福禍成敗,榮辱浮沉,說到底,都人生常態。
而帶給我們痛苦的,往往並不是經歷本身,而是心中數不盡的繁雜欲念。
人無所求,則無所畏。
命運賦予什麼,便平靜接受什麼,我們才能藉助寵辱不驚的淡然,活出進退無咎的自如。
▽
楊绛有句箴言: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欲壑從來難填,一個人想要的東西太多,註定會反受其累。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越素簡,越富足。
從現在起,給慾望做減法,少一點計較與貪求;給精神做加法,多一份清醒與淡泊。
我們生命的疆域自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寬闊。
到那時我們一定也能真正體會到楊绛先生的感悟:
原來,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