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逝世。
他一生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但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毒舌”。
錢鐘書年輕時恃才傲物,幾乎吐槽過所有的民國名家,還常常寫文嬉笑怒駡時事人情。
29歲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書中或是旁徵博引嘲諷人性弱點,或用奇幻想像針砭社會時弊,文字犀利幽默,令人噴飯。
但打動人的,還是作者關於人生的思考。
如果見識應對不了現狀,那我們該何去何從?
如果誘惑讓人眼花繚亂,該如何選擇努力的方向?
如果痛苦註定永恆存在,那生活要靠什麼堅持?
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類似迷局,也有無數人在迷茫中問自己: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錢鐘書逝世26周年,讓我們一同翻開《寫在人生邊上》。
也許讀完這本書,你就能找到活著的意義。
01
錢鐘書一生愛讀書,也愛駁書。
在《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散文集中,就有一篇是錢鐘書對《伊索寓言》的批駁。
寓言中有一則,是青蛙和母牛比個頭的故事。
青蛙為了壓倒母牛,拼命鼓起肚子裝大個。
結果它脹破了肚子,也沒能贏得比賽。
寓言原意是諷刺青蛙不自量力,錢鐘書卻覺得,青蛙真正的錯誤是選錯了賽道。
若是它選擇與母牛比小,自然百戰百勝。
錢鐘書總結說,一切缺憾皆有彌補。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特點,放在合適的地方。
《伊索寓言》中還有一則故事,講的是一隻狗叼着肉過橋,一低頭發現水中也有只狗,狗嘴裏也叼着肉。
狗立刻撲進水中搶肉,結果水面破碎,倒影消失,狗只落了一場空。
寓言在諷刺狗的貪婪,錢鐘書卻引申出別的用意。
狗做出蠢事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鏡子的原理,所以才攻擊倒影。
人其實也一樣。
遇到問題時如果搞不清狀況,應對起來就會舉止荒謬。
所以需要及時給自己樹一面鏡子,時時攬鏡自照,反省過往的淺薄疏漏。
當人有了自知之明,行事自然也就有了章法。
看似是不同的故事,實際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犯錯是人之常情,小到考試時的一處筆誤,大到人生關鍵時刻做錯選擇走上歧路。
沒有人能永遠正確,但人比青蛙和狗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人會在自己的錯誤中反躬自省,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察覺言行失當,那就規範言行;發現技能不足,那就補足技能。
認知不足,就去博覽群書;格局不夠,就努力打開眼界,站到更高的維度上思考問題。
羅振宇說,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當你一次次超越過往,人生早晚會躍遷到想要的高度。
02
《寫在人生邊上》裡,有一篇很奇幻的故事,是《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
某個深夜,魔鬼醉醺醺赴宴歸來,錯走進錢鐘書的寓所。
他索性與錢鐘書促膝長談,大倒苦水。
據說魔鬼少年時曾大鬧天宮,想謀奪上帝的位置,卻不幸失敗,被打入寒冰地獄。
魔鬼沒有氣餒,而是不擇手段向上爬。
他變成美麗的女人、可親信的朋友、可追求的理想,用盡方法靠近凡人。
他處心積慮揣摩別人的喜好,每句話都打入聽眾的心坎。
漸漸地,竟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拜倒在魔鬼腳下,對他頂禮膜拜,大肆讚揚。
沒過多久,魔鬼終於成為夢寐以求的名人,身居高位,每天應酬不斷。
但他並沒有得到快樂。
因為魔鬼發現,自己已經被名利場綁架,只能扮演別人期待的角色。
他再也無法發揮真正的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滿紙荒唐言,卻道出多少人的悲涼。
生在這物欲橫流的世間,每天都有無數誘惑令人沉迷。
美食、華服、高官、厚祿……
無數人被引誘著踏上爭名逐利的滑道,不惜投機鑽營,不惜違背本心。
驀然回首才發覺,所謂繁華不過轉瞬即逝。喧囂落下,內心只剩一片虛無。
錢鐘書先生早早看透這點,他的一生活得灑脫而輕鬆。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某高官許諾讓錢鐘書去聯合國任職,生活待遇遠超國內。
錢鐘書一口拒絕。
他深知高官厚祿必有代價,索性不入局,也就不必受驱使。
又過了幾十年,錢鐘書的小說《圍城》改編成電視劇,一時間萬人空巷,名利滾滾而來。
他毫不在意。起居日常依然簡樸到寒酸,對待記者採訪一概拒絕、
對他而言,這些浮華都是對生命的浪費。
他更願意把寶貴的精力,投入學術研究中。
莊子有雲,物物而不物於物。
意思是人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控制。
從現在起,請謹慎地選擇自己的生活,給慾望精簡,把虛榮看淡。
只有心乾淨了,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03
在《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書中,最多的不是讀書的思考,而是錢鐘書對生活的隨想。
某天他買了一本舊書,剛翻開看見一句話:
法語的“喜樂(bonheur)”是由“好”和“鐘點”兩個詞組成,可見好事多磨,只是個把鐘頭的玩意兒。
錢鐘書忽然想起,漢語的快樂,一樣是把歡樂與稍縱即逝聯繫在一起。
而德語的“沉悶(langweilig)”,按字面直譯就是“長時間”。
錢鐘書寫下《論快樂》這篇散文,在文中感歎道,快樂的時光過得飛快,所以人一生中的快樂總顯得格外短暫,苦痛反而比實際更加漫長。
比如一個失眠的晚上,一課沉悶的聽講,就能讓人體會到“永生”的滋味——當然不是永久活著,而是折磨永無止境。
然而,身體的感受影響著情緒,真正決定情緒的卻是精神。
文中有一段話,流傳極廣: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如你覺得快樂,並非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你的心上沒有掛礙……
錢鐘書一生,也正是如此說,也如此做。
他年輕時和妻子楊绛一起去牛津大學讀書,他是正科生,楊绛是旁聽生。
楊绛心中難過,自覺低人一等。
錢鐘書卻勸她,剛好不受課程的約束,可以自在讀想讀的書。
錢鐘書從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歸來后,被聘為西南聯大教授。
他才華高,鋒芒畢露,惹來不少人針對,還有人攛掇系主任不給他續聘。
錢鐘書沒有憤怒,更沒有抱怨,索性換到一所師範學院任職。
在寬鬆的環境里,他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專心著書,很快在學術研究上取得突破,還完成了小說《圍城》的佈局和構思。
錢鐘書在《論快樂》中寫道: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大勝利。
人不能掌控命運,但可以掌控命運到來時自己的心態。
把低谷看成不一樣的風景,就能慢下來品味這一程旅途的美好。
把失去當成新一輪的起點,正好輕裝上陣,無所牽絆。
苦中作樂從來不是絕望后的無奈,而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滿懷希望。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只在心。”
當你學會把心態調順,身邊的一切也就跟著順了。
▽
錢鐘書在這本書的序言里,特地解釋了“寫在人生邊上”的含義: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大多數人都是書評家,被要求必須交出作品,於是匆匆翻幾頁書,寫完書評就此了事。
有些人卻不給自己明確的任務,只是對所見所歷慢慢嚼,細細品。
然後再像在書頁做批注一樣,隨時記下在某個時刻的感悟,對某個問題的思考。
前者看似忙忙碌碌,卻只是在外界的驅使下應付差事,內心其實渾渾噩噩。
後者似乎散漫平淡,但每一段經歷,每一次思考都是讓靈魂更加豐盈。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所有遇見,都是成長。
正如史鐵生所言,生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局限的過程。
往後餘生,請放下所有負累,用力感受每一天。
坦坦蕩蕩享受歲月,痛痛快快成全自己,這就是活著最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