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焦慮,生活不過是見招拆招
更新于:2025-03-26 01:21:49

和朋友聊天,談起這兩年的心態,除了焦慮,還是焦慮,就像站在懸崖邊一樣,沒有一點安全感。

擔心收入下降,害怕生病住院,才30來歲,就開始憂慮養老問題,越聊越覺得,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人有遠慮,必有近憂,想只有困難,做才有答案。

很喜歡一句詩:“莫愁千里路,自有到來風。”

不要提前焦慮,也不要預支煩惱,生活就是見招拆招。

做好該做的事,時間自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01

  • 不要擔心兩小時和八公里以外的事。

杞人憂天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

從前,有個杞國人,整日憂心忡忡。

望著天空,怕天塌;瞧著大地,憂地陷。

朋友怎麼安慰都不管用,他整天為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人越來越憔悴。

小時候,還嘲笑過杞人,庸人自擾,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變成“杞人”。

整天擔憂來,擔憂去,在想像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輾轉難眠,憂心如搗。

一會兒害怕假如失業了,一會兒擔心付出沒回報,一會兒恐懼選擇出了錯……

可人生的憂慮是不會盡的,我們完全沒必要去擔心兩小時和八公里以外的事。

即便愁如陸游,一生都被困在愛而不得和報國無門裡,都會感慨一句:“勿以有限身,常供無盡愁。”

作家太宰治說:

“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好好地過,別無他法。別煩惱明天的事,明天的煩惱明天再煩。”

生活無非見招拆招,可以事先準備,但不必提前焦慮和預支煩惱。

因為這些,只會消耗你今天的力氣,卻解決不了任何明天的問題。

02

  • 不要去過“臨時的生活”。

詩人佩索阿說:“生活充滿著悖論,如同玫瑰也是荊棘。”

考慮多了,反而迷茫。

半年多沒理髮了,因為擔心“翻車了咋辦?剪毀了咋辦?”;

直到上週末,鼓起勇氣去剪了,差點被醜哭。

但傷心了一會兒就想開了。

反而因為完成了一件記掛很久的事,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想起之前很火的一個討論:“不要去過‘臨時的生活’。”

什麼意思呢?

譬如,租房住,佈置的就會很隨便。

因為潛意識裡會覺得臨時狀態“不持久”,索性選擇將就、湊合著過。

再深究一點,這也是一種提前焦慮,只要事情不按預想的走,就會敷衍生活,苛責自己。

但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等里,不管什麼事,決定了,就立刻去做,這本身就能使人生氣勃勃,保持一種主動和快樂的心情。

如果可以,永遠不要過“臨時的生活”。

遠離臨時心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認真活在每一個當下。

永遠記住,生命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演繹完美的,試著允許一切發生,無論好壞,天不會塌,生活也會繼續。

03

  • 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

林清玄說:

“使人生充滿意義的,不是對某一個目標的奔赴,而是每一步都得到心安與落實。”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

那到底要怎麼做?

才能不焦慮活得很快樂。

第一,把巨集大敘事當作指引,更多關注身邊微小的事。

通過巨集大敘事來瞭解自己的方向,立足於微小的而具體的事情。

和親人聊聊天,菜市場看看瓜果蔬菜,自己在家做飯吃,飯後散步消食,堅持睡前不看手機。

第二,全心全意做一件事,享受當下的美好和溫暖。

工作時好好工作,喝茶時好好喝茶,吃烤紅薯就仔細品味舌尖上的香甜,走路就認真走路,看電影就沉浸其中,真正做到一心一意。

第三,多去讀書,少胡思亂想。

關於焦慮,楊绛說:“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迷茫的時候,想得越多越焦慮,不如去讀書,讀得夠多,夠深入,煩惱就沒了。

如果總是想不通,建議去看看東坡先生。

他一生從黃州惠州到儋州,貶了又貶,可他該吃吃,該玩玩,該寫詩寫詩。

再大的風雨,在他眼裡也不過是:“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04

  • 別提前焦慮,太陽下山有月光。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

“一件壞事情,還沒發生,你就焦慮,等於你經歷了‘兩次壞事’。”

真正活通透了的人,從不讓自己沉浸在焦慮中,他們懂得,允許一切發生。

允許亂,

允許幸運發生的同時,

一些意外光臨……

允許一個人,

只是一個普通人,

而不是別的什麼。

——巴啞啞《允許》

人生的容錯率,大到你無法想像。

太陽下山,還有月光,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別怕,你儘管大膽去生活。

人生下半場,希望我們都放下焦慮,允許自己出錯,允許自己平庸,允許事與願違,去經歷、去體驗,去享受人間一趟的美好。

7個能成事的頂級思維
7個能成事的頂級思維
2025-04-07 15: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