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和劉叔是多年的好友,退休後經常一起閒聊。一天張叔突然提出:“明天一起去染髮吧?”他不好意思地指了指自己頭頂上那些新長出的銀絲,心裡有點不好意思。
劉叔笑了笑,眼裡卻閃過一絲認真:“不要去染髮,張哥,我看了一篇關於白髮和健康的研究,白髮對身體好的。”張叔一聽,疑惑地皺起了眉頭:“真的嗎?白髮好?那可不常聽說。”
劉叔點點頭,表情嚴肅地說:“是的,白髮越多,患癌幾率就越小呢。”張叔心裡半信半疑,但看劉叔說得那麼肯定,也就打消了染髮的念頭。這次閒聊卻讓張叔對白髮和健康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01.白頭與患癌的關係
白髮作為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引發了人們對其與健康關係的探討。有一種觀點在網路上廣泛傳播,聲稱白髮越多的人患癌幾率越低。這一說法的科學依據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謠言呢?
我們需要瞭解到這一說法的起源。它源自一項研究,當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受到DNA損傷時,它們會轉化為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幹細胞的耗竭,最終頭髮變白。這項研究並沒有直接探討白髮與癌症之間的關係,而是側重於頭髮變白的機理。
在此基礎上,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聲稱白髮的出現可以降低患癌風險。當黑色素幹細胞轉變為成熟細胞時,減少了癌症的發生可能性。這個解讀忽略了研究本身並未直接涉及癌症風險的事實,而是基於對轉變過程的一種假設性解讀。
從科學角度來看,白頭髮多的人不易患癌的說法並不具備充分的科學依據,更多地是對研究結果的誤解和誇大。白髮與癌症之間的關係仍需更多的研究來加以驗證。
02.白髮形成原因及影響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黑色素細胞逐漸凋亡。一般來說黃種人在40歲之後,黑色素的生成逐漸減少,導致白髮的出現。這是因為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逐漸減少,頭髮失去了原有的黑色素,變得逐漸變灰、變白。
遺傳因素:遺傳也是影響白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早白頭髮的人,那麼個體自己也很可能會早早地出現白髮。遺傳因素決定了個體的毛囊中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和活力,從而影響了頭髮顏色的變化。
生活方式因素:除了年齡和遺傳因素外,個體的生活方式也會對白髮的形成產生影響。長期處於高壓、高負荷的工作環境下、精神壓力過大、熬夜頻繁等都可能加速黑色素細胞的凋亡,導致白髮的早期出現。
健康情況因素:一些疾病也可能導致白髮的出現,例如甲亢、白化病等。這些疾病影響了身體內部的激素水準或免疫系統功能,從而影響了黑色素細胞的活力,使得白髮提前出現。
心理因素:心理壓力也是白髮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的焦慮、憂慮、情緒不穩定等都可能導致黑色素細胞的凋亡,從而加速白髮的出現。
03.應對白髮的方法
減少化學處理:減少對頭髮的化學處理,如燙染,因為化學藥劑會損傷頭髮的健康。建議選擇自然的染髮方法或盡量減少染髮次數,以減輕對頭髮的傷害。經常按摩頭皮也有助於促進頭皮血液迴圈,維持頭髮的健康生長。
頭髮防曬:除了皮膚,頭髮也需要防曬保護。在陽光強烈的季節,尤其是春末夏初外出時,建議採取頭髮防曬措施,如戴帽子或使用防曬噴霧,以減少頭髮受紫外線損傷的可能性。
保持身心愉快: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學會緩解壓力和保持心情愉快對頭髮的健康也很重要。壓力過大和情緒不穩定會影響身體內部的激素平衡,從而加速白髮的生成。
合理調整飲食:飲食結構對頭髮的健康也有重要影響。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素,如鐵、B族維生素和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頭髮的健康生長和延緩白髮的出現。
避免菸酒:吸煙和過量飲酒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還會加速白髮的生成。研究表明,吸煙與白髮增多有明顯關聯,吸煙者出現白髮的可能性是不吸煙者的2-4倍。
在面對白髮這一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時,我們需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認知。儘管網上流傳著各種關於白髮與健康的說法,但我們應該以科學的眼光看待這些觀點,並不盲從於謠言的傳播。白髮並非直接降低患癌風險,而是與年齡、遺傳、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相關。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