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或許都聽聞過這樣令人心酸的事:原本精神矍鑠的老人,步入晚年之後,記憶力卻如流沙般漸漸消逝。前一刻剛發生的事,轉瞬就忘得一乾二淨;走在熟悉了幾十年的街道上,竟也會迷失方向。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狀況,正是老年失智在作祟。老年失智並非毫無徵兆地突然降臨,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與大腦功能自然衰退相互交織的結果。
科學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就像給大腦老化按下了“加速鍵”,會讓神經元遭受比正常衰老更為嚴重的損傷。倘若對這些不良習慣聽之任之,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或許會比正常衰老快上兩到三倍。所以,當人步入60歲之後,若能摒棄那些加速大腦退化的壞習慣,極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老年失智的風險。
## 長期缺乏社交,大腦的“慢性殺手”
在小區的花園裡,每天都能看到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下棋、聊天,歡聲笑語不斷。可也有那麼一些老人,總是獨來獨往,鮮少參與社交活動。長期缺乏社交,已然成為眾多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之一。人的大腦宛如一部精密的機器,高度依賴外界刺激來維持良好運轉。社交活動就像是為這部機器注入活力的燃料,能帶來諸多認知挑戰。比如在與他人交談時,需要迅速組織語言,精準識別對方的情緒,還要遵循一定的邏輯進行思考。
研究表明,長期獨處的人,大腦內部的神經連接如同年久失修的電線,逐漸減少。尤其是負責記憶和認知的海馬體區域,萎縮速度相較於經常參與社交的人快了約30%。一項針對一萬多名老年人展開的長期跟蹤研究顯示,那些獨居且社交圈極為狹窄的老人,患上老年失智的風險,比經常與人交流、積极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高出60%。一旦長期缺乏社交,人的語言能力會變得遲鈍,思維也不再靈活,就連調節情緒的功能都會大打折扣。大腦彷彿進入了一種“低電量”的低活躍狀態,進而加速神經元的退化。
## 飲食結構不合理,大腦健康的“絆腳石”
走進一些老人的廚房,會發現食材種類較為單一。很多人上了年紀後,飲食變得簡單,不愛吃新鮮蔬菜,或是過度依賴精製碳水化合物,像白花花的米飯、順滑的白麵條,以及香甜的甜點等。這類食物的血糖指數頗高,長期大量食用,會致使血糖像坐過山車一般大幅波動。而血糖的不穩定,會嚴重干擾大腦的正常代謝,使得脆弱的神經元更容易受到損傷。
一項涉及近5000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長期保持高糖飲食的人,出現認知障礙的概率,比嚴格控制糖攝入量的人高出50%以上。這背後或許與胰島素抵抗有關,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損害大腦血管的健康,引發腦部炎症,最終導致神經元功能下降。除了高糖飲食的危害,長期缺乏Omega - 3脂肪酸也是個大問題。Omega - 3就像是大腦細胞膜的重要“磚塊”,對於維持神經元間的信號傳導起著關鍵作用,還能有效減少腦部炎症。若是飲食中嚴重缺乏這類健康脂肪,神經元的穩定性就會大打折扣,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變弱,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自然就加快了。
## 長時間睡眠不足,大腦的“隱形殺手”
深夜,城市漸漸安靜下來,可有些老人的房間卻還亮著燈。他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嚴重影響大腦的清除功能,致使有害物質在神經元之間肆意堆積。大腦在人清醒的時候,如同忙碌的工廠,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其中就包括與阿爾茨海默病緊密相關的β - 澱粉樣蛋白。而這些廢物需要在深度睡眠階段,借助腦脊液系統進行清理。
要是長期睡眠品質欠佳,大腦的清除功能就會大打折扣,這些廢物便會在神經元之間越積越多,阻礙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研究顯示,每晚睡眠時長不足6小時的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比睡眠充足的老人高出近48%。不僅如此,睡眠不足還會給海馬體的功能帶來負面影響。海馬體作為大腦中負責記憶的關鍵區域,一旦其功能受損,人的短期記憶和空間認知能力都會受到牽連,大大增加了患老年失智的風險。
## 缺乏運動,大腦活力的“阻礙者”
清晨的公園裡,總能看到一些老人在晨練,或打太極,或慢跑。但也有許多老人,整日里坐在沙發上,鮮少起身活動。缺乏運動,會導致腦部血流量減少,使大腦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研究表明,經常進行有氧運動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相較於久坐不動的人慢了約40%。運動就像給大腦的血管做了一次全面的“疏通”,還能刺激大腦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BDNF)。這種神奇的物質,如同大腦的“維修工”,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神經元,延緩大腦衰老的腳步。特別是將抗阻訓練和有氧運動相結合,能夠顯著改善大腦的代謝功能,減輕炎症反應,讓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反之,如果長期缺乏運動,大腦的血液供應就會變差,海馬體也會慢慢萎縮,從而增加認知障礙的發生風險。
## 長時間處於慢性壓力下,大腦的“破壞者”
生活中,有些老人總是憂心忡忡,為家庭瑣事、經濟問題等煩惱不已。長時間處於慢性壓力之下,會讓大腦的應激反應系統過度活躍,嚴重影響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壓力過大會使大腦長期浸泡在高皮質醇水準中,皮質醇作為一種應激激素,在短時間內面對危險時,能幫助身體迅速做出反應。但倘若長期處於高水平狀態,就會像一把鈍刀,慢慢破壞神經元的可塑性,斬斷海馬體的神經連接。
研究發現,長期焦慮、壓力過大的人,記憶力衰退的速度,比壓力較小的人快20% - 30%。此外,慢性壓力還會對大腦的血管健康造成損害,增加腦部微血管病變的風險。這些微小的血管病變,可能不會立刻影響日常生活,但長此以往,會使大腦的供血能力逐漸下降,導致神經元功能一步步退化。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