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最易誘發結腸癌的3種食物,老年人務必少吃,早知道早預防
更新于:2025-03-26 14:37:22

張老漢最近有點慌。

這慌,不是因為他家的玉米地被野豬糟蹋了,也不是因為他的大孫子考試沒及格,而是因為他總覺得身體哪裡不對勁——這幾天咳嗽得厲害,晚上睡覺都喘不上氣。

老伴勸他去醫院看看,他一開始不願意,說:“咳嗽還能是什麼大病?熬熬就過去了。”

可日子一拖就是小半個月,咳嗽不僅沒好,嗓子眼還隱隱發疼,甚至帶了點血絲。張老漢心裡一咯噔,覺得事情不妙,這才老老實實掛了縣醫院的全身體檢號。

縣醫院的李主任一邊看著張老漢的體檢報告,一邊扶了扶眼鏡:“肺部倒是沒什麼大問題,這咳嗽可能是咽喉炎引起的。

不過——”李主任的語氣突然拉長,接著指了指胃腸鏡的報告,“你的腸道有點不對勁,建議去大醫院進一步檢查。”

“腸道?”張老漢一下沒轉過彎來,自己一直以為問題在肺,怎麼腸道也跟著“躺槍”了?李主任沒多解釋,只讓他趕緊去省城醫院。

幾天后,張老漢在省城醫院拿到了確診結果:結腸息肉,雖然是良性的,但若不重視,很有可能發展成結腸癌。

這消息把張老漢嚇得不輕。他原本身體硬朗,每天幹活一點不含糊,連腰都不帶彎的,怎麼就惹上了這麼個聽著嚇人的病?

醫生看出他的疑惑,開門見山道:“結腸問題跟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你平時吃什麼,怎麼吃,很可能就是病因。”

醫生的一席話,讓張老漢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飲食。他發現,自己最愛的幾樣食物,竟然個個“暗藏殺機”。以下是醫生給出的結腸癌三大高危飲食榜單:

第一名:加工肉製品

張老漢的早餐習慣是從市場買根香噴噴的臘腸,搭配饅頭和鹹菜,吃得是一個舒坦。但醫生直言,像臘腸、香腸、培根、火腿這些加工肉製品,是結腸癌的“頭號幫兇”。

加工肉製品為什麼會致癌?主要問題出在兩個方面:

亞硝酸鹽:這是很多加工肉里添加的防腐劑,能夠抑制細菌滋生。但在人體內,亞硝酸鹽會與胃液中的氨基酸發生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高溫處理:加工肉在製作過程中,常採用熏制、烘烤、煎炸等工藝,這些高溫處理會產生異環胺類致癌物質。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加工肉列為“一類致癌物”。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每天吃50克加工肉製品(約兩根臘腸),結腸癌風險增加18%。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扎紮實實的科學數據。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並不覺得臘腸、香腸這些東西有問題,甚至拿它們當“零嘴”。

張老漢聽完醫生的科普,回想起自己家裡臘腸年年成堆地掛在廚房,頓時覺得寒意直冒。

第二名:燒烤食物

說到燒烤,張老漢就想起村頭的小燒烤攤,每次路過那飄香的孜然味兒,他都忍不住點幾串。

特別是夏天,三五好友圍著烤爐喝啤酒擼串,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然而,燒烤的美味背後卻隱藏著致癌的“魔鬼”。燒烤食物在高溫明火的炙烤下,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PAHs)和雜環胺(HCAs)。

這些化學物質已被證實與多種癌症相關,其中結腸癌的發病率尤為顯著。

此外,燒烤時的食材焦糊部分也是致癌物質的集中地。一項針對4萬人的研究顯示,長期食用燒烤類食物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高出普通人40%。

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燒烤時用的竹籤和塑膠包裝袋在高溫下還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讓風險雪上加霜。

醫生特別提醒,哪怕是偶爾吃燒烤,也要盡量避免烤得焦黑的部分。張老漢聽了這話後,把家裡剩下的燒烤調料全扔了。

第三名:醃制食品

張老漢家有個“傳統”,每年冬天都腌上幾壇酸菜和鹹菜,用來當飯菜的下飯神器。這些年,家裡飯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醃菜。

可是,醃制食品同樣是結腸癌的“幫兇”。原因主要在於兩點:

高鹽環境:醃菜中含有過量的食鹽,會破壞腸道黏膜,增加炎症反應,長此以往,易導致癌變。

亞硝酸鹽超標:醃制過程中,食物中的硝酸鹽會轉化為亞硝酸鹽,再經人體代謝后生成致癌的亞硝胺。

在某些高醃菜消費地區,結腸癌的發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出15%-20%。

尤其是自製醃菜,因為沒有經過工業化的嚴格控制,亞硝酸鹽含量常常超標十幾倍,風險更大。

張老漢回家后,把醃菜壇子往後院一扔,甚至跟老伴囑咐:“以後別腌了,咱吃點新鮮菜不好嗎?”

張老漢的鄰居老張頭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老張頭酷愛臘腸和醃菜,每頓飯都要搭上一大盤臘肉炒辣椒,覺得沒肉不下飯。

年紀輕輕的時候,老張頭還能抗住這些重油重鹽的飲食,可上了歲數后,腸胃卻越來越差,經常拉肚子,還以為是吃辣吃多了。

誰知後來確診了結腸癌,醫生分析原因時直言:“臘腸、醃菜吃太多,腸道長期受損,癌細胞就趁虛而入了。”老張頭臨終前後悔不已,但一切為時已晚。

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結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逐年攀升。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似乎更容易患結腸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傳統飲食習慣:腌菜、臘肉、燒烤等高危食品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這些食物幾乎是每日必備。

纖維攝入不足:相比歐美國家,中國人的膳食纖維攝入量相對不足,而膳食纖維有助於清理腸道,降低癌症風險。

就醫意識薄弱:中國很多人不重視早期癥狀,比如長期便秘或腹瀉,總以為是“小毛病”,等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開始治療。

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飲食結構的調整,還需加強健康教育,提高人們的早期篩查意識。

醫生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群。畢竟,早發現早治療,遠比亡羊補牢更有意義。

張老漢聽完醫生的這些講解后,決定改掉多年陋習,過上健康的飲食生活。

但一個新的問題也浮現出來:是不是完全不吃肉類才能預防結腸癌?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對於肉類的攝入,關鍵在於種類和方式。首先,紅肉(如牛肉、豬肉)可以適量攝入,但每天不宜超過70克,同時盡量避免煎炸或熏烤。

其次,建議多選擇魚肉、雞肉等白肉,這類肉類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對身體更為友好。

此外,膳食搭配同樣重要。每餐保證一半以上是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於腸道健康。

優酪乳、燕麥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也能改善腸道菌群,進一步降低結腸癌風險。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皇蘇州.欣力康膠囊抗結腸癌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中南藥學,2024-12-11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