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保健品”套路深 緣何老年人常“踩坑”
更新于:2025-03-26 13:22:20

本文轉自:閩北日報

一位老年市民家中囤積的保健品

聽“專家”講座能領取雞蛋、風濕止痛膏等,家裡保健品越來越多……這些場景您是否遇到,您家中是否也有這樣的老人樂此不疲地購買保健品?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商家卻利用老年人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心理上的弱點,以及對保健品認知不足,設下了“溫情陷阱”,誘導他們高價、多次購買保健品。令人費解的是,家屬勸解後,老人仍要購買。這種現象為什麼頻頻發生?

現狀:老年人癡迷“保健品”不聽勸

“羊奶粉、益生菌、納豆激酶膠囊、輔酶Q10、靈芝孢子粉……婆婆買的各種保健品堆在臥室吃不完。我多次勸說,婆婆卻不以為然,還勸我和孩子跟著她一起吃保健品。”周女士聊起婆婆癡迷保健品的行為,內心充滿無奈。周女士的婆婆最初接觸保健品,源於一次“免費領雞蛋”活動。那天,婆婆被街頭的宣傳吸引,留下聯繫方式,領了幾個雞蛋。從那以後,她便頻繁接到保健品公司打來的電話,邀請她去參加各種健康講座。講師繪聲繪色地介紹著保健品的好處,婆婆聽得入神,花了近萬元買了幾罐羊奶粉。隨後,逢年過節便能收到銷售人員的問候,生病了還有專員探望。如此“貼心溫情”的服務,令婆婆感動不已。經過持續行銷,老人更加沉迷購買保健品,還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聽講座、買產品。

周女士還發現,銷售人員還利用“折扣力度大”吸引老人大量購買產品。為了促使這些保健品快速消耗,銷售人員建議較大的口服劑量。比如,每支十元的“益生菌”,要求一日三次,一次三支。這樣的用量是否真的科學?周女士不得而知。

在福州工作的市民林先生因工作常需出差,一兩個月才有機會回家探望父母。一次,林先生偶然間發現家中多了許多保健品和一台保健器械。細問之下,得知父母竟花費了將近六萬元購置這些產品。“爸媽平日省吃儉用,不可能把辛苦積攢下來的養老錢大手筆地花在購買保健品上。”林先生感覺事有蹊蹺,懷疑父母遭遇了不良商家的欺詐。

面對林先生義正辭嚴的質疑,商家不慌不忙地出示了相關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生產資質。林先生仔細查看后,產品確實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但是這些產品的價格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高出許多。商家聲稱,他們的產品在品質、原材料、技術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價格偏高。對於林先生質疑的營銷過程中是否存在誇大功效的問題,商家堅決予以否認,表示林先生的父母是自願購買,沒有任何強迫行為。林先生雖然滿腔憤怒,卻又找不出商家的漏洞,難以替父母維權。

探因:商家銷售手段翻新查處難

保健品銷售亂象頻發,不少老年消費者深受其害。這樣的現象為什麼頻頻發生?對此,記者走訪了南平市延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

“保健品市場的銷售手段不斷翻新,給我們的取證查處工作帶來重重困難。”延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消費者權益股相關負責人蔡馳鈴說。過去,保健品違規銷售多是通過傳統的線下推銷,利用小恩小惠吸引群眾到場購買。如今,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普及與各地市場監管局等有關部門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部分商家“收斂”了不少。

但有的商家打起了“擦邊球”。延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曾處理過一起群眾投訴,查處現場並沒有發現產品宣傳單和產品實物。個別商家多以口頭宣傳,引導老人在網路平臺上進行交易。這些線上操作十分隱蔽,執法人員難以調查取證,即使發現相關電子證據,也容易被刪除、篡改。蔡馳鈴特別指出,一些消費者通過網銀、微信或支付寶向銷售人員個人轉帳,即便備註用於購買保健品,按法律規定只能證明與銷售人員有資金往來,不能作為消費憑證。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商家,並索要收據或發票。

“保健品常常披上‘科學外衣’,利用老年人對藥品和保健品的認知盲區,大肆渲染誇大保健品‘功效’,製造健康焦慮。”延平區市場監管局市場藥品股相關負責人阮傳彪分析道,“這些保健品、保健器械往往都有正規的生產來源,至於銷售人員是否口頭存在誇大宣傳或虛假宣傳行為,執法人員調查取證困難。”個別銷售者還與執法人員打起“遊擊戰”,經常變換銷售地點,例如,在居民社區租賃臨時場地,進行短期的集中行銷。有時打著健康講座、免費體檢、贈送物品的幌子吸引老人消費,待老人醒悟,早已人去樓空。

對此,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給出消費警示,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輕信“根治”“快速見效”等誇大宣傳;不要貪圖小便宜,參加所謂的“免費體檢”“免費試用”等活動,避免陷入消費陷阱;購買時仔細查看產品的標識、生產廠家、批准文號等資訊;必要時可登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進入“服務”,點擊“我要查”,在“特殊食品信息查詢”中,可以查驗保健食品是否戴有“藍帽子”,即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的認識標誌。如果買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保健器械,記得保留包裝、票據,以及涉有虛假宣傳的資料,立即撥打12315電話進行投訴。

提醒:不可盲目跟風服用“保健品”

記者查閱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對保健食品是這樣定義的: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其產品屬性為食品,並非藥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對保健品和藥品的認知存在嚴重的模糊,把保健品當補品、藥品。他們往往偏聽偏信保健品的功效,將其過度“神化”,認為保健品能夠治療各類疾病,或是進“補”后可以少生病少吃藥。一些不良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老人的這種認知誤區,誇大宣傳保健品的作用,用虛假話術誤導老人。這使得老人在購買和使用保健品時,常常盲目大量購買,甚至用保健品替代藥物。

南平市延平區紫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暨小燕發現,不少居民在保健品認知與使用上存在許多誤區。其實保健品不宜長期大量服用,錯誤服用會加重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還可能導致功能紊亂。比如,許多更年期女性身體激素水平波動較大,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為了改善身體狀況會大量補充蜂王漿、雪蛤油等富含雌激素的食品。但是過量補充可能會引發激素和內分泌紊亂,出現月經不調、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不良後果。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服用藥物常常引發了便秘或腹瀉等副作用。為了緩解這些不適,在沒有充分瞭解自身腸道菌群實際狀況下,他們盲目食用益生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暨小燕提醒老年朋友,服用保健品絕非小事,切不可盲目跟風。此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保健品的吸收、代謝和耐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服用保健品前,一定要在專業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后,遵循專業建議,合理、科學地補充保健品。

建議:子女“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許多不顧子女反對,仍舊癡迷購買保健品的老人,多半是被“親情行銷”所蒙蔽。市民張先生的母親就是其中一位。張先生告訴記者,這些保健品銷售員常常使出渾身解數登門拜訪,陪老人嘮家常,還送些米面糧油,關心老人的飲食起居與身體健康情況。逢年過節,更是早早地送上小禮品,用一些看似充滿溫情的舉動,讓老人感受到關懷。他們還會組織策劃聚餐、文藝表演活動,甚至帶老人外出旅遊。雖然老人都是自費出遊,但銷售員一路照顧,讓老人沉浸在“親情”氛圍中,逐漸放鬆警惕,進而對銷售員的推薦深信不疑,購買大量保健品。

回顧老年人頻頻上當的背後,不難發現,老年人退休之後,社交圈子逐漸變窄,身邊的朋友也日益減少,而子女又整日忙於工作,難以抽出充足的時間陪伴老人。這導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內心深處對親情陪伴的渴望與日俱增。而不少保健品銷售員,精準地捕捉到老人這一“弱點”,讓老人在情感的迷惑下,喪失理性判斷。

對此,建陽區寶山街道興建社區衛健管理員王道娟建議,市民應當鼓勵家中老年人積极參與社區或者正規醫院組織開展的公益科普講座、義診活動,通過這些管道,讓老人獲取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增強自我辨別能力。家人也可以主動協助老年人整理病歷、檢查單以及藥品。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能夠説明老人更加系統、清晰地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從而理性看待疾病的治療與保健。作為老人最親近的人,子女要時刻關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定期與他們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內心的迷茫。在為老人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子女也不能忽視情感陪伴。通過這些行動,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和空虛感,從而降低對保健品和銷售人員的心理依賴。相信在家庭與社會共同發力下,給予老人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能逐漸遏制老年人群盲目購買保健品這一亂象的發生。

樂享生活智慧助老
樂享生活智慧助老
2025-03-28 07:28:12
什麼是機器學習?
什麼是機器學習?
2025-03-28 08:01:21
春到人間 一路生花
春到人間 一路生花
2025-03-28 08: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