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百年變局的十字路口,中國市場的脈動正深刻改寫著跨國車企的競爭法則。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滲透率已突破40%,智能駕駛技術反覆運算速度超過摩爾定律。面對這場變革,即便作為汽車發明者的賓士,在求變創新的道路上也沒有一絲懈怠。
2025年3月22日,梅賽德斯-賓士集團的三位高層——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大中華區業務掌舵人佟歐福、中國事務特命代表唐仕凱,於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系統闡述了其“中國戰略”的完整拼圖——以北京、上海為創新雙擎,將本土研發成果反哺全球體系,在智慧電動化浪潮中重塑“賓士標準”。
這套“在中國、為中國、惠全球”的戰略邏輯,展現出了這家139歲的豪華汽車製造商對華承諾的厚度以及它對下一個百年仍要掌握汽車產業價值鏈的決心。
從製造基地到創新共同體
“梅賽德斯-賓士在中國的業務與發展始終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援。”康林松在專訪開場時便強調,“我們一直說,中國對於梅賽德斯-賓士是‘雖非故土卻親似家園’。”這段被反覆引用的表述,現在有了更實質的註腳。賓士於2024年9月4日宣佈與合作夥伴追加投資140億元,以支援其接下來入華20年最大規模的產品和技術攻勢。
對於在中國的業務,康林松用“完整體系的業務架構”概括現狀:“融合研發、生產、供應鏈和科技合作夥伴、市場行銷與金融服務。”相較於2005年本土化剛剛起步時的規模,這種蛻變在研發層面尤為顯著——北京聚焦整車集成與電動化技術,上海研發中心則專攻數位化與智能駕駛,形成“京滬創新雙擎”格局。康林松強調:“中國研發正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到賓士的全球研發網路中。”
這種融合的具體案例正在改變全球技術流向。比如,在全新CLA這款車上,中國團隊主導開發的L2++高階智駕系統,基於對中國複雜路況的深度理解,可實現從車位到車位、端到端的智駕能力。同樣由中國團隊打造的下一代資訊娛樂系統,則不僅是滿足中國使用者對“在後排看電影、打遊戲,或者開視頻會議”的獨特需求,更有望被延伸應用到其他市場的賓士產品中。
現在,“中國研發中心和梅賽德斯-賓士在世界各地的研發中心之間的交互,都是隨時進行的。”不難想像,未來中國團隊主導的L2++智駕系統,可能會為歐洲複雜城市路況提供演算法訓練樣本;中國團隊研發的智慧座艙交互邏輯,或許也會在其他研發中心進行文化適配測試。這種雙向賦能打破了傳統的“從中心到邊緣,從總部到單一市場”研發模式。
越來越多的全球研發任務正在交給中國團隊完成,這種權利讓渡的底氣,源於中國汽車市場的特殊性以及賓士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正如康林松觀察到的:“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那麼在世界其他市場肯定也是很有競爭力的。”
至此,賓士那句“以中國創新,領全球風潮”早已從一句口號變為了一句事實陳述。
在顛覆中守護豪華本質
眼下,車企、媒體、消費者在“油電對立”的爭論中越陷越深,而賓士給出了更具縱深眼光的答案。“我們智慧化的水準不僅限於純電車型,同樣的智慧化水準也會體現在高科技的電氣化燃油車型上。”康林松的表述,揭示了賓士對技術路線的獨特思考。
這種“油電同智”戰略在全新賓士E級車,以及今年即將國產的GLE SUV等新車上都變得具象化。以全新E級車為例,在此前的試駕經歷中,其在高速路上的“閃轉騰挪”動作並不亞於人類司機駕駛,切實減輕了人的駕駛壓力。
從卷價格到卷“三電”,再到卷智駕,中國市場的捲鬥烈度毋庸置疑,乘聯會數據中豪華品牌銷量下滑的數位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稀奇。對於這樣的市場,康林松的態度也並非一味“迎合”,而是展現出清醒認知:“遊戲規則的一方面是技術創新,但另一方面也是在於,‘何以賓士、惟有賓士’——要我們繼續保持傳統的優勢領域。”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平衡思維也已體現在了產品上。全新CLA既配備尖端智駕系統,又延續了“經典永恆的審美和豪華”;即將國產的GLE SUV在智慧化升級的同時,仍將“安全、品質、駕乘舒適”置於首位;在純電EQS的車輛模擬模擬碰撞測試中,車被拆分成1500萬個單元,以精細分析碰撞受力情況。正如康林松所言,“這些(傳統豪華車的)核心價值也是客戶非常看重的”。
跨越周期的戰略定力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賓士選擇以戰略定力應對波動。“我們將繼續在中國市場長期投資,繼續紮根中國拓展業務。”康林松承諾。這種定力源於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判斷。“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強有力的、繼續增長的基礎,”康林松強調,“梅賽德斯-賓士品牌擁有著非常堅實的客戶群體,而且客戶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中。”
以2024年銷量為例,核心豪華市場區隔中,長軸距GLC SUV和長軸距C級車分別實現超40%和超10%的年度同比交付增長;長軸距E級車在第一個完整銷售年保持穩定增勢,月均交付過萬。此外,在100萬及以上的高端豪華市場,S級轎車的豪華旗艦地位依舊無人撼動,占該市場區隔近一半份額。
優良的成績單無疑是賓士堅定在華投資的正向反饋。“就像其他的汽車市場一樣,經歷起伏是非常正常的,但長期來看增長是趨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中國市場繼續秉持長期主義的觀點,繼續保持投資,希望能夠充分地把握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康林松表示。
而從主觀能動性角度說,賓士的戰略定力源於“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變的是技術反覆運算與市場策略,不變的是對安全、品質、豪華的底線堅守;變的是驅動形式與用戶體驗,不變的是“客戶為先”的價值內核。
最後
當康林松說出“中國雖非故土卻親似家園”時,這不僅是情感的表達,也是戰略的必然。賓士在華二十年的歷程,是全球化從“資源整合”轉向“價值共生”的縮影。在智慧電動化重塑產業格局的今天,賓士的在華二十載揭示了一個本質規律:跨國企業的本土化已不能止於市場適配,而必須升級成價值創造。當中國研發開始定義全球標準,這種雙向賦能正在書寫全球化的新腳本——不是誰適應誰,而是共同定義未來。
正如那台即將駛下北京賓士亦莊生產線的新一代純電長軸距CLA車型,它的三電系統蘊藏著中國創新的能量,智慧內核跳動著全球協作的脈搏,而方向盤上的三叉星徽,依舊還是那個跨越文化與時代的產業圖騰。這或許就是康林鬆口中“重新發明汽車”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