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京津冀上下游企業一道,同步研發,共造新能源汽車
“鏈”上的凌雲股份
3月13日,在凌雲中央研究院試製車間,凌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武春虎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中)向工友們傳授著“實戰”經驗。 河北日報記者 李巍攝
生產線上,機械手臂托舉著銀色的鋁合金電池殼,在自動焊接的火花中劃出優雅弧線。“車間生產看板”裡,即時跳動著京津冀車企訂單的指標完成數據。
這是一條跨越地理邊界的“即時生產鏈”。在這條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上,凌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雲股份”)正與京津冀上下游企業一道,同步研發,共造新車,如同精密咬合的齒輪,共同推動著未來產業的發展。
破界
在“最優供貨半徑”內佈局
在凌雲股份,完成一套新能源車的電池下殼體總成,不到4分鐘。
3月14日,記者走進凌雲股份華北公司涿州工廠103工房一車間。在新能源電池殼自動化生產線上,機械手臂不停揮舞,將鋁合金電池殼高高舉起,放到焊接工作站。經過自動焊接程式後,機械手臂再次抓取,將其放置到下個工位上。212秒,是這條產線的生產節拍。
效率躍升的背後,是生產工藝的不斷革新。凌雲股份華北公司綜合部經理助理張文超告訴記者,近幾年,凌雲股份重點圍繞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殼、儲能相關產品,在輕量化、高強度上持續發力,電池殼體和車身安全結構產品已經與京津冀區域內的多家車企形成配套。
這些零部件將發往哪裡?
車間牆上的顯示幕,就是“車間生產看板”,當天計劃生產的零部件代號、生產計劃、實際生產量、完成檢驗量、入庫量等數據時時更新。“這批貨要供給北京賓士,那批要供給長城汽車……”指著“車間生產看板”上滾動的數據,張文超告訴記者,從代號上就能知道,每批零部件是為哪家車企生產的。“今天下線的零部件,幾個小時之內就能運抵北京亦庄某車企生產基地,快的話,當天就能嵌入車企的新車骨架。”
凌雲股份的汽車零部件產品涉及車身安全結構產品、新能源電池封裝系統、汽車管路系統、驅動軸產品等,目前已配套京津冀區域內包括北京賓士、長城汽車、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安汽車等多個主流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中的代表品牌。
3月15日,在天津市津南區小站工業區,天津凌雲高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這是凌雲股份旗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2014年7月落戶在這裡,主要生產汽車用金屬安全結構件,包含車門框、保險杠、防撞樑、門檻件等產品。起初設立這家公司,是為了與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長城汽車天津生產基地提供零部件配套,後來成立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等車企也加入這條產業鏈。
產線延伸的軌跡,與車企擴張版圖完美重疊。在天津凌雲高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一樓的展板上,一張圖示明瞭它與下游整車企業的空間距離:距一汽-大眾(天津)73公里、距長城汽車(天津)53公里、距一汽豐田57公里。
“為保證向客戶交貨的及時性,同時也考慮到運輸成本,60公里之內是凌雲股份最優供貨半徑。”凌雲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羅開全告訴記者。目前,凌雲股份汽車零部件板塊在京津冀地區共有13家分子公司,其中,河北有9家,天津有1家,北京有3家,與整車企業的距離基本上都在這個“最優供貨半徑”內。
在天津凌雲高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採訪時,記者看到,不時有大型廂式貨車駛入廠區取貨。該公司綜合管理部副主管張偉告訴記者,他們的生產進度基本上是隨著訂單走,天津車企的日產量擴大的時候,他們也會同時擴產。“剛落戶天津的時候,我們只生產14種零部件,如今產品種類至少有100多種。”
2024年,該公司的銷售額達2.8億元,是成立之初的2倍多。
共生
與整車企業同步開發、同步設計
在位於涿州市的凌雲股份總部,有一個機構專門負責同整車企業開展先期預研和產品同步設計工作。這個機構叫凌雲中央研究院。
3月5日一早,凌雲股份為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試製的10套零部件樣品剛剛運走,凌雲中央研究院的工程師王鵬就即刻動身,往北京賓士所在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趕。此行,他要繼續對接北京賓士的研發部門,驗證一下凌雲股份試製的零部件裝上整車后的各項性能,如果不理想,再回涿州做調整。
這批零部件,是凌雲股份專為北京賓士的一款新車定製的高強度輕量化門檻件。該部件可有效吸收側面碰撞對車身的衝擊能量,提升車身側面防護效果,保證車上人員安全及新能源電池安全。
眼下,離正式供貨時間已不到半年,王鵬的時間表上,出差計劃排得很滿,基本每周都會去北京一兩次。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凌雲股份這樣的零部件企業不僅要滿足傳統汽車市場需求,還需應對新能源汽車所帶來的新技術要求。近年來,他們不斷進行技術突破和創新,和京津冀區域內的整車企業同步設計、同步研發,讓這場協作更高效。
就在王鵬與北京賓士的設計團隊同步推演樣品的性能數據時,凌雲中央研究院試製車間已按最新參數完成調試。“我們與整車廠的配送半徑是60公里,但技術協同的半徑可是真正的零距離。”王鵬說。
這樣的“零距離”,在凌雲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氛圍中就能感受到。
在凌雲中央研究院門口的牆上,掛著很多這樣的牌子:與奇瑞汽車共建的先進汽車技術聯合創新研究院,與蘇州汽車研究院共建的先進汽車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其中,與長城汽車共建的聯合實驗室,來自雙方多次成功的協同研發合作。
2018年,長城高端汽車魏系列車型的設計工作啟動。凌雲股份和長城汽車建立聯合研發團隊,長城提供性能指標,凌雲股份建立了高精度、高效率的碰撞模擬方法。應用多目標優化和拓撲優化技術,項目團隊結合凌雲股份超高強鋼變曲率成形技術、管梁熱氣脹形技術以及超高強六系航空級鋁合金材料,完成了多個核心產品的設計研發。
“當我們的鋁合金門檻加強梁,在滿足側面柱碰和小偏置碰等極端工況的前提下,實現減重10%、降本10%的效果後,對方工程師的眼睛亮了。”凌雲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耿曉勇回憶道。
正是通過該平台專案,凌雲股份同長城建立了良好的協同研發合作模式。去年12月,雙方決定成立聯合實驗室,從先期預研到先進成果孵化,促進凌雲股份先進的設計理念、方案和技術能夠應用於長城車型,在給凌雲股份帶來訂單的同時,加快長城的研發效率和降本增效。
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是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中共同打造的6條重點產業鏈之一。近年來,凌雲中央研究院參與長城、北汽、北京現代、一汽豐田等京津冀區域內整車企業的同步開發、同步設計工作,直接取得專案定點30余項,專案年產值超50億元。
當三地產業鏈如神經網路般交織,每個節點的突破都能推動整個產業的躍升。
“面對汽車產業輕量化、電動化、智慧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將持續提升關鍵核心工藝技術,將傳統產品做到極致,優勢產品向一體化、集成化、系統化拓展。”羅開全表示,凌雲股份將繼續延展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產業鏈,向電池封裝系統及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拓展,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市場話語權。汽車管路產品向流體控制系統拓展,同時開發整車熱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成本競爭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河北日報記者 李巍)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