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問界M9 2025款之前,我們先聊聊過去的一年裡,問界M9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問界M9毫無疑問是整個24年國產汽車領域當之無愧的標杆和最具有影響力的現象級產品,整個24年,問界M9一直霸榜50萬以上價位豪華車銷冠,不分品牌,不分能源形勢,不分車型,這是國產汽車從未實現過的偉大成績。
根據易車網的數據,24年1-10月份,國內50萬以上價位銷量里(不含進口車),國產車佔比首次超越海外汽車品牌,這個成績幾乎是問界M9一己之力托起來的,問界M9單車型佔比超過了整個市場的50%,可怕麼?
哪怕包含進口車,24年中國市場進口汽車50萬以上價位的銷量冠軍是GLE,全年銷量4.5萬台,而問界M9的全年銷量是15萬台,GLE的三倍。
問界M9發佈於2023年底,上市7天大定破三萬台,這個成績很厲害,但不算誇張,我們看後續的大定變化趨勢,問界M9幾乎走出了一條直線,被大家戲稱問界M9的首銷期遙遙無期,因為好像一直都在首銷期,完全看不到隨著時間推移所帶來的波動。而這個趨勢產生的核心原因在於,問界M9隨著實車的大量交付,產品體驗和使用者口碑實現了急速破圈,實車體驗成為了後續產品銷售最大的推動力。
為什麼?
對於汽車領域的華為,大家更熟悉的當然是智能駕駛,華為的ADS 3.0已經成為了整個業界毫無爭議的智慧駕駛領導者和開拓者,尤其是在FSD入華之後,大家在全面對比了華為和特斯拉的方案之後,華為的ADS3.0的領導者地位穩如泰山。
但從終端層面來說,問界M9始於技術,但顯然不只是技術本身,對於我來說,問界M9最牛的地方在於,他極其強大的基於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定義能力。
我們去看上一代的問界M9,他的產品核心體驗點包括哪些?
智能駕駛、主動安全、全能空間、零重力座椅、個性化大燈和設計、途靈底盤、鴻蒙座艙+車載投影儀的娛樂體系、增程式+大電池的純電續航,等等。
這所有的設計其實都在圍繞一件事兒,怎麼讓人在車上更舒服、更愜意、更安全、更省心。華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打造一台以人為本,服務於人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但過去的車不是這樣的,過去的車在打造產品時候的思維方式是,技術決定產品,產品決定消費者,消費者在很多時候需要去適應車,且在傳統汽車的節奏下,新技術反覆運算和體驗升級的進展極其緩慢,新技術更多的服務於產品溢價,從而導致使用者的層級分明,你想要的每一個體驗點提升,都是明碼標價的。
產品服務於使用者需求滿足,技術服務於產品功能實現,這是一套全新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導向下所打造出來的產品,自然是和過往不同的,以及,華為習慣性的重投入研發模式,以及強大而全面的技術能力,使得產品服務於用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被從容解決。
舉個例子,華為為了實現更強大的智慧駕駛和主動安全能力,需要精度更高的雷射雷達,可這個業界沒有成熟的量產方案,怎麼辦?
華為自研的業界最強192線束雷射雷達就直接上車了。
聊完問界M9的當下,我們聊這台車的未來,也就是問界M9 2025款
過去的汽車反覆運算速度是非常緩慢的,所以很長時間里,傳統油車以保值著稱,因為產品反覆運算速度太慢了,五年後的新車相較於五年前的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麼舊車的保值率自然就高高在上了。
而華為,把這個節奏提升到了一年,所以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華為把產品更新反覆運算的節奏提升到一年,這到底是實打實的產品升級,還是說行銷噱頭?
我們來看,問界M9 2025款到底升級了什麼。
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智駕的升級了
硬體層面,1個頂置192線雷射雷達、3個高精度固態雷射雷達、3分散式4D毫米波雷達矩陣、2個4D毫米波角雷達、11個高清視覺感知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4個車外麥克風共36個感知硬體,華為官方的說法是,可以實現對動靜態目標(含異形物體)的全場景和全天候感知,提升雨霧塵惡劣天氣的安全性,及對後向懸浮物、負向場景的識別。
固態雷射雷達可解決直角拐彎防剮蹭、尾門側門開門防撞,並可識別鋼筋、碎石、台階、倒地自行車等異形障礙物以及溝渠、下沉台階等負向障礙物。分散式高精度毫米波雷達能提升重疊區域的識別精度,在雨霧塵等惡劣天氣下可提前識別目視不可見前的車輛等場景。
這套硬體體系顯然是為即將到來的L3級別智能駕駛準備的,我們可以看到,這套系統的核心目標就是處理過去我們在智駕上所遇到的一些非典型的、複雜的、難以處理的問題。
某種以上,如果說ADS3.0之前的智能駕駛,行業都都在解決搭建智能駕駛框架的問題,那麼從問界M9 2025開始,華為所著手解決的就是L3普及之前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了。
這個東西的意義到底如何,我們需要等L3法規落地來驗證,我覺得不會太遠了。
而在當下我們可以感知的落地體驗上,核心包含兩部分:
主動安全方面:
提升擁堵場景下的Cut-in能力,也就是我們擁堵條件下的自主變道能力,比如臨禁高架出口,尋求變道出高架的機會;
提升對前車Cut-in的意圖識別,防止非責任碰撞(前車變道導致的追尾,前車全責,但碰撞依然會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包括安全成本);
提升惡劣天氣下的安全性;
提升非典型工況下的安全性;
實現自主規避事故風險(自主逃離前後夾擊困局,不僅能防止自己追尾,還能防止被追尾);
防止小孩被困車內慘劇發生(鎖車狀態下監測到車內有生命體征的時候,自主開啟控體,並向車主手機提示)。
智能駕駛方面:
泊車代駕VPD升級,也就是人到車庫下車,車子自動巡航找車位泊入、車輛自主找人,新增跨樓層VPD;
跨城市車位到車位,實現高速ETC自動繳費與停車場離場無感支付;
車位到車位轉VPD/離車泊入,支援路邊啟停、車位到路邊、路邊到車位、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商用;
3月開放30萬個停車場的車位到車位:問界M9 2025款將在3月開放全國範圍內30萬個停車場的車位到車位體驗。
當然,這所有的功能都還是目前的基於ADS3.0的體驗,到年中,ADS4.0推送,這套感知系統的能力我覺得才會被充分釋放,至於到時候的體驗到底如何,我們到時候再專門介紹。
單此一項,我覺得就足夠吸引使用者從現有的M9升級到問界M9 2025款了。
當然,車畢竟不是手機,大多數人一年一換車是不現實的,所以華為這一次提供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服務,現有M9可以選擇官方升級服務,包括:
智慧駕駛系統及感測器: 3個高精度固態雷射雷達、5個4D毫米波雷達、智慧駕駛域控制器;
車載通訊模組:華為星河通信車載衛星通話系統、雙卡雙待通信網路;電動開合壓縮機冷暖箱、Maglink Mini二排移動控制屏、流媒;
智慧座艙模組:智慧鐳射投影系統2.0光機、體內後視鏡。
或者,華為提供了第二個解決方案,現有問界M9車主升級問界M9 2025,可享受尾款減免3萬元補貼權益,相當於對老車主補貼3萬。
我覺得這可能是現有問界M9車主心裡最踏實的地方了,產品升級反覆運算加速,可車畢竟是大件兒,充分考慮現有車主的需求,這是一個負責的企業態度。
當然,問界M9 2025的升級,顯然不只是智能駕駛,還有很多,包括設計、座艙、娛樂等等,這所有的升級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在現有問界M9的產品定義框架下,對細節和不足的全面優化和補強,而實現產品的更理想狀態呈現。
性能部分
對於性能,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動力性,但實際上,在電車時代,動力本身是廉價的,在20萬級別的車子就可以輕鬆做到3s級別的百公里之後,非賽道用車,再去捲加速度毫無意義。
產品是服務於使用者的,使用者需求才應該是產品反覆運算的第一導向,技術應該是服務於需求的,而不是產品為展示技術而生,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問界M9 2025的性能升級,所希望解決的,是使用者在使用現款M9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痛點。
全新一代的增程器,實現了更低油耗,發電功率提升到了70kW,可實現高速155km/h下的電池保電,徹底解決過去大家吐槽的增程車在饋電行駛下的動力不足問題;
全息標配52度電池包(上一代標準版是42度電),純電續航提升到了290km,滿足純電通勤沒問題,真正實現日常通勤純電體驗,長途高速沒有補能焦慮。
智慧化
新增創新動態光毯,自主行車指引。
投影儀系統全面升級,相較前代解析度提升200%,亮度提升63%,支援支援1/4幕布懸停,用於后排查看導航、天氣和音樂等資訊,投影光機採用全新隱藏式設計。
新增隱私車窗,二/三排側窗玻璃遮光度可變。
車載冰箱升級為壓縮機冰箱,製冷覆蓋到0℃,制熱最高可做到50℃。升級鋁合金倉,支援電動開關倉門。
率先搭載智慧動態衛星通話技術,實現車輛運動狀態下衛星信號的即時追蹤鎖定。
結論
某種意義上,這一代的問界M9 2025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降價了的,雖然起售價有所提升,但52度的大電池直接給到了標配,且純電續航提升到了290km。
290km是個什麼概念?你哪怕打七折,也依然有200km,這個續航能力用於日常通勤足夠了,哪怕你要跑更遠一些,比如300km的長途,中間充一次電,依然可以當成純電車用。
這就是為什麼問界M9 2025也要支援800v的高壓電池和華為超充,就是為了讓你當純電車用也足夠舒服。
而一旦你的出行更遠,或者在公休日堵車,那就直接無縫切換油車,而在增程器發電功率提升之後,饋電動力問題徹底解決了。
純電的好處顯而易見,更好的靜謐性和更低的出行成本。其實就是給你一個足夠好用的純電車,然後加了一個應急燃油充電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需要關注增程器的排量,你充電寶要什麼排量?
以及,這隻是基礎邏輯,在基礎邏輯之上,問界M9 2025的智駕迎來了跨越式升級,這個升級我們可以理解為被智駕的可靠性從99%提升到了99.99%,看似數位不大,但安全性和實用性的提升巨大。
至於其他的,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在使用者需求滿足和人性化設計這一塊,華為在整個行業是無敵的。
所以你說這車怎麼選?
如果你的預算是50W,你相信我,你選傳統燃油車,一定會有後悔的那一天,而那一天的到來很簡單,只要你身邊有人提了M9,只要你認認真真體驗三天,你就能理解我的結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