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健步走,速度比距離重要?研究:二者的獲益大不同,差多少?
更新于:2025-04-13 17:36:01

步行作為一種極具性價比的鍛煉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受到推崇。它的優勢在於簡易操作性和顯著的健康效益。事實上,定期進行步行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延長壽命,還有助於減少心臟病和血管疾病的風險。儘管步行看似輕鬆易行,但要想從中獲得預期的健康效果,實際操作起來可能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直接有效。

以62歲的王先生為例,他受到網路上有關步行健康好處的文章啟發,決定開始通過步行來進行日常鍛煉。一年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心肺功能有所提高,但其他預期的健康益處似乎並不顯著。這一經驗反映出,雖然步行是一種有效的健康促進活動,但要充分發揮其效用,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導和方法論上的調整。

快走的好處不止於此,堅持進行快走運動可以帶來至少四個方面的好處:

通過加速步伐進行的步行鍛煉,是一種效益顯著的負重活動,它能有效提升骨骼密度,降低老化過程中易發生的骨質疎松症的風險。這種鍛煉方式通過促進骨細胞的更新,有助於加強骨骼的結構。對於輕至中度關節炎患者,此類活動不僅能提高關節的靈活性,還能緩解疼痛和剛硬,強化關節周圍肌肉,進而優化關節的支援力和活動能力。

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健康也能從中受益,因為這種運動加強了心臟的泵血功能,有助於調節血壓,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它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準,同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改善了肺部的通氣和氧合能力,使得日常活動中的呼吸更加輕鬆,減少了呼吸困難的情況。

此外,規律的快速步行鍛煉還能激發血液迴圈,增強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提高體內的抗氧化水準,延緩由自由基引起的細胞老化和損傷。研究表明,這種鍛煉習慣可以擴大大腦中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區域,減緩認知功能的衰退,乃至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的出現。

關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預防,定期進行的中等強度快走,比如每日持續30分鐘的快速步行,能顯著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它通過優化心臟工作效率和降低血壓來實現,同時減輕慢性炎症,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之一。

同樣是走路,為何有些人走出一身病?

關於步行量的誤解

常見錯誤:堅持以達到或超越固定步數為目標,如10000步或20000步,甚至與他人競爭,無論所需時間或步數,總希望超過他人。

建議行為:採取適度原則,如“2小時規則”,即運動后若膝蓋痛超過2小時,則需減少運動量。同時,應漸進增加運動量,避免一開始就過度運動,以免傷害身體。

步行姿勢的調整

錯誤姿勢:包括駝背、腹部前突、拖腳行走,以及內外八字步態。

正確姿勢:保持腰背挺直、小腹緊致,昂頭挺胸行走。

選擇合適的步行時間

不當選擇:飯後立即步行或空腹步行均不妥,前者增加腸胃負擔,後者可能因血糖下降導致不適。

推薦時間:餐後半至一小時為佳。

步行前熱身的重要性

忽視熱身:未進行熱身活動,導致受傷的風險增加,影響鍛煉效果。

熱身建議:以下肢拉伸為主,輔以上肢動作,如踢腿、伸展等。

選擇合適的步行場地

不適宜場地:硬質柏油路面和不平坦的沙土地容易傷害膝蓋和腳踝。

理想場地:公園、體育場或配備有彈性的塑膠跑道為佳。

合適的步行裝備

不當裝備:穿著硬底鞋如皮鞋步行,增加膝蓋和踝關節壓力。

推薦裝備:選用有氣囊或氣墊的運動鞋,以緩解運動衝擊。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