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看清一個人的,不是面相,而是吃相
更新于:2025-04-13 05:54:57

香港四大才子各有所長,毫無疑問,最懂吃的是蔡瀾。

他有一個習慣,不管是交朋友還是談生意,總要先請人吃頓飯,再決定是否進一步接觸。

蔡瀾說:

面相可能看不準,但逃不過吃相這一“照妖鏡”,想瞭解一個人,跟對方吃一頓飯,便能窺見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

很多時候,人品,就體現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上。

而飯桌上的表現,往往就是一張精準的隱形名片。

01

作家李月亮講過一個故事。

有次李月亮出差,當地有一個朋友一定要請她吃飯。

餐廳比較高檔,很多地方菜系她都沒有見過。

朋友表現得很熱情,強烈要求李月亮點幾個菜。

她很為難,一來跟這家餐廳不熟,不知道什麼菜好吃;

二來也不知道朋友準備花多少錢準備請她,點太好可能超出預算,點太差大家又吃不好。

最後她勉為其難地點了兩道覺得會很符合自己口味的菜。

結果朋友看完卻說都不好吃,二話不說就換了。

李月亮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如此,那一開始讓她點菜又有什麼意義?

所謂:“借一斑以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只考慮自己口味、喜好,全然不顧旁人,是很自私的表現。

高情商的人,會尊重別人的選擇,而不自大自私。

用餐時,會想著別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點菜時能照顧到別人的口味、愛好;

聚餐AA制,能考慮到別人的消費觀念和收入水準;

有人請客,點的菜品必然不多也不貴,懂得適可而止……

點菜事小,但學問不淺。

很多人,點的是菜,用的是心,吃的是菜,暖的是心。

會點菜的人,做事都很有分寸感,張弛有度,不會讓別人陷入難堪和尷尬。

這樣的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都具備極好的溝通能力,也有不錯的人緣。

02

言行顯層次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

“善於觀察的人,只需要跟你吃一頓飯,便能瞭解你父母的生活背景、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一舉一動,一咽一吞之間,是一個人教養的縮影,內在修為的體現,既簡單又直觀。

日本電產創立之初,只是一個三流企業,招不到名牌大學生。

董事長永守重信決定放開學歷限制,哪怕社會人員也可參加面試。

結果來了兩百多位面試者,層層篩選後,還剩下十幾位。

在最後的環節,永守重信混在其中請他們一起吃了頓飯。

有些人在每道菜上來之後,都會用筷子翻來翻去,嘴裏含著食物對菜品大肆評價:

“怎麼都這麼清淡。”

“這個天婦羅做得一點都不地道。”

“誰點這麼多蔬菜,來這麼高檔的餐廳還吃蔬菜。”

……

有些人等他喜歡的菜上桌之後,就端到自己的臉面前,一副全世界唯我獨尊的架勢。

用餐結束,不少人問最終面試什麼時候開始。

永守重信起身告訴他們,已經結束了,那些席間言行沒規矩的人,可以離開了。

在飯桌這個方寸之地,藏著眾生百相。

有素養的人,在吃飯時,說話總是溫聲細語,在公共場合,顧及他人的感受。

不會因為對菜品的不滿意,而對著服務員大聲埋怨、指責。

在說話時,也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會開沒有分寸感的玩笑。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免不了觥籌交錯,少不了推杯換盞。

真正的教養,就藏在小小的餐桌上,藏在平常的一日三餐裡。

細微之處見風範,毫釐之間定乾坤。

飯局上,真正能讓人覺得盡興的,不是飯的檔次,而是人的層次。

03

酒品見人品

一位地產大佬,在訪談中講過一則故事。

他有次加班到深夜,獨自去飯店吃飯,鄰桌是一群喝酒人,劃拳喝酒鬧哄哄,地產大亨忽然聽到自己的名字。

“我昨天剛和***喝過酒,說要投資我兩千萬。”

他回頭一看,對那人有點印象,但從來沒有談過投資的事情。

大佬啞然失笑,默默將此人在心中拉黑。

喝酒飄飄然,把牛皮吹上天的人,嘴巴沒門,人品不可信。

有識之士能透過酒品見微知著,洞察人品,識人用人。

酒量淺卻愛逞能,三杯下肚爛醉如泥,醜態百出者,為人輕浮,不能交;

能喝卻裝不會喝,千方百計勸別人喝酒者,陰險狡詐之徒,不能用;

會喝酒,酒品好,知分寸,懂進退,對別人不勸酒者,委以重任。

真正酒品好,會喝酒的人,知道自己跟誰喝酒,該喝到什麼程度,什麼話該借酒說,什麼話打死不能說。

在酒桌上的表現,映射出了一個人的人品。

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值不值得信任,值不值得託付終身,往往和他一起喝頓酒就知道。

04

作家蘇心在文章中寫過一段話:

“你們注意過沒有,凡是共同打車坐在司機旁邊的人,一起吃飯搶著買單的人,出去玩時給大家買水買零食的人,大多會有所作為,因為這種人格局大,懂捨得。

相反,那些到了該花錢時就往後躲的人,縱使有倆小錢,也難有大出息。”

深以為然。

曾經有一位同事,人送綽號“逃單哥”。

每次一起吃飯聚餐,快到結帳的時候,他總能準時接到一通十幾分鐘的電話。

等我們把賬結了,他也剛好回來,嘴裡還嘟囔著,“怎麼不等我回來再買單,下次一定讓我請。”

大家心照不宣,也犯不上撕破臉皮,只是聚餐都不怎麼願意叫上他了。

後來,他辭職單干新媒體,還拉攏我們一起。

但我們深知他的吃相,沒人願意跟隨。

前段時間,和老友們聚餐,談及“逃單哥”,都以為他抓住了新媒體高速發展的風口,成了大老闆。

有知情的同事嗤笑說,“還大老闆?現在在送外賣呢。”

深入了解我才得知,他雖然抓住了新媒體高速發展的風口,卻因為剋扣員工福利,壓榨合作商利益,導致工作室口碑越來越差,很快就倒閉了。

我忽然就明白了那句話:格局決定結局。

有些人雖然頭腦靈活,善於鑽營,實則只是小聰明,並沒有人生大格局和大智慧。

只想自己獲利,而不顧他人利益,必然沒有人與他合作長久。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分享利益,善於謀求更大的發展,賺到的還是自己。

那些主動買單的人,比誰都不傻,他們不去計算那些小得小失,卻無意中收穫了太多大的東西。

比如友誼,比如口碑。

古人有雲: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

太過精明的人,自以為佔了便宜,其實一直在吃格局的虧。

逃掉的是單,也是未來的路。

馬未都的兒子曾請朋友到家中吃飯,吃完後,馬未都卻告誡兒子:

“你這個朋友最好不要深交。”

馬未都解釋:從吃相能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看他夾菜有個習慣動作,喜歡把筷子插到菜裡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

後來果不其然,這個朋友因利忘義,棄他而去。

陳丹青老師有句話說得好:

“所謂教養,所謂人品,全看小事。”

想要知道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不要去看他全副武裝的模樣,而是去看那些尋常的生活里最細枝末節的地方。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2025-03-26 0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