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要突破人性中的四個局限性
更新于:2025-04-11 01:36:55

 

“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是電影《教父》中的經典臺詞,而對於在未知世界里冒險的創業者而言,認知同樣決定了企業的命運。

創業,本就是一個認知成本極高的事業。之所以有人能衝破迷霧,摘得最終的勝利果實,關鍵原因之一便是他們擁有高於常人的認知力。認知力越高,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就越強,做對決策的成功率就越高。

身為創業者、投資人,所謂認知力,就是“解決自己不知道的問題的能力”,它是生產力,是分辨力,是定力,是一切權力、資本、資源、能力驅動的原動力,也是引領這個時代最核心的一種價值。

今天的文章與你分享他的《自適力》一書中對創業生存法則的理解。

1.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人的認知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當一個人獲得了更多的認知,圓圈就越大,意味著他能夠接觸到的未知領域越多。

如果我們以“圓圈”內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圓圈”越大意味著自身邊界越大,遇到的機會和可能性也就越多。

當我們把認知“圓圈”理論應用於創業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之所以會表現出巨大的差距,很大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認知能力不同。

人的一生,包括創業,都在為認知買單。其背後的邏輯是,強大的認知能夠讓創業者在一定程度上比競爭對手更容易看清市場,進而提升自適力去適應市場,完成創業進化。

一個人的認知分為兩個層面:對內審視自我,完成自省自知;對外觀察,瞭解世界。孔子教導我們“吾日三省吾身”,千百年來,更是有無數名留青史的成功人士踐行了這句話,同時證明瞭它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性。

其實,認知自我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因為人有自我保護的潛意識,而自省自查是一個對抗自我情緒、直面自我的過程。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很多年輕人選擇“躺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懼怕市場競爭帶來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會極大地擠壓人內心追求安全感和舒適感的本能。

壓力和本能“戰爭”的結果一般有兩種:

選擇後者就是“躺平”,選擇前者則是變革、努力和拼搏。

認知自我是一個艱難的開始,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對著他人的毛病和不足指指點點,從來意識不到自身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個人在剖析自我、向內認知之後,如何把結果付諸實踐的選擇與行動,則是其人生另一個更加困難的攀登過程。

就具體某個創業者來說,認知力最突出的體現或價值在於明晰自身的狀態、性格、能力,以及自己的局限性。以此作為出發點,決定哪些領域可以做,哪些領域在自己的邊界之外。

認知力水準高的人,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看到事情的更多維度。

這也是我希望各位創業者能夠領悟並貫徹到實際生活、工作之中的一種理念,因為固化思維和執念是創業和投資的大忌,創業者需要突破自我,努力消除心中的認知障礙。

2.群體進化

提升認知的絕佳通道

所謂群體進化,就是一群具有相同目標、方向的人,在前行的路上相互支援、相互激勵、相互分享、共同創造,從而有機會補上自己的“短板”,走向成功。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形象地體現群體進化的意義,那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基於片面的資訊和理解,獨自一人對“大象”的認知可能就是“柱子”“扇子”。

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從錯誤的認知出發,必然得到錯誤的結果。如果“摸象”的人能夠互通有無,以各自瞭解的不完整資訊拼湊出一個盡可能接近真相的答案,那麼成功的概率則會大得多。

正因此,我才說,認知決定成敗,群體進化則決定了創業者認知的高度、全面性和客觀性。

對創業者來說,完成群體進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打造優質交際圈。交際圈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創業者的認知水準,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和“越來越賺錢”的人做朋友。

原因在於,一個人、一家企業能夠走上坡路,背後潛藏的邏輯是他們不斷攀升的能量、市場競爭力、勢能。更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對市場的認知一定領先於行業內的競爭對手。

與行業內擁有領先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能夠幫我們找到另一個認知世界、認知行業和認知自我的通道,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並藉由思考進而提升個人的整體認知和素質。

舉個簡單的例子,圍棋選手要想提升自己的實力,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觀摩學習棋譜;另一種方式是與棋壇中的頂級高手對弈,領悟他們對棋局走勢高屋建瓴的認知,化為己用。

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商業市場中極為難得的一群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群人。他們不僅能在創業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推動企業前進,更能從某個具體的角度提升創業者的認知,使之清晰、全面地構建對自身企業的整體認知。

創業是一條艱辛的道路,沒有朋友的扶持和幫助註定走不穩、走不遠。我強調要和“越來越賺錢”的人做朋友,也就是和有結果的人做朋友,看似有很強的功利性,其實不然。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陽關大道,創業過程中充滿了各種無法預料的艱難險阻,甚至有很多遠超個人能力和認知的困局,僅憑創業者個人的力量,是很難走到終點達到預期結果的。

更合理的做法是,創業者通過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與更多有超凡認知的人交往、溝通,全面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

在明白了何謂“越來越賺錢”的人及其重要性后,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與他們成為朋友呢?或者說,他們為什麼願意與我們成為朋友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們要努力成為對方願意結識的,能夠提升對方認知的人。

每個人的認知都可以視為一個圓圈,如果對方的認知圓圈完全覆蓋我們的,那麼雙方的關係就成了師生關係。然而商業關係追求的是利益交換,價值共用,我們又該如何獲得對方的認可,進入對方的圈子呢?

作為創業者,我們要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消除恐懼感,努力擴大認知圓圈,成為對方眼中有價值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拿到認知層次更高的交際圈“門票”。

3.終身學習,打破認知之牆

人性中存在四個局限性,分別是:

“夏蟲不可語冰”的時間局限性,

“井蛙不可語海”的空間局限性,

“盲人不可語光”的認知局限性,

“凡夫不可語道”的三觀局限性。

這四個局限性如同四面牆,將一個人牢牢地圍困在某個狹小天地裡。

關鍵是,這四面牆如同“認知圓圈”,會不斷增長、擴大,不斷地倒逼我們堅持終身學習,打破認知之牆,見識更大的世界,抓住更多機會。

終身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我比較推崇的一種方法是持續地向“有結果”的人學習,這也是我在和許多創業者交流時經常提到的一種提升認知的途徑。在大多數情況下,創業者很難通過比自己認知力低的人看到高維度的世界,所以才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即是如此。

打破這種困境之牆最好的辦法,是與行業內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全力破解。那些成功的“結果”背後,隱藏著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格局、認知、自律、市場經驗以及人際圈子,即使只是在某一點上獲得他們的指點,創業者也會受益匪淺,甚至讓認知得到質的提升。這也是“巴菲特午餐 ”這麼受知名企業家追捧的原因之一。

獲得“午餐”機會的人,大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本身就具備層級很高的市場認知力和理解力,而他們之所以會花費大量的錢財去競拍一次與巴菲特見面的機會,就是希望通過後者的點撥,在現有的積累基礎上再一次完成認知進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果真的能因此完成這一進化過程,那麼這頓“午餐”的意義真的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且“惠及一生”的。

與“巴菲特午餐”的競拍者相比,大部分創業者的認知都遠遠不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為存在這種差距,行業中的很多前輩都可以成為創業者的“巴菲特”,他們的一兩個觀點或不經意間的一兩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創業者認知進化的突破口。

如果對商業歷史有研究就會發現,許多成熟的大型企業之所以會倒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企業決策層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變得故步自封,拋棄了曾經賴以生存的一種能力:

群體認知進化和技術創新。

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和柯達的膠捲業務便是兩個極為經典的例證。在時代變革的洪流面前,任何不主動提升認知的人和企業,最終一定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不管創業者還是成名已久的企業家,群體進化對於一個人認知最大的作用都可以歸結為兩點:

一是提升;二是糾錯或止損。

那麼該如何提升或糾錯呢?是不是創業者遇到的所有“巴菲特”都能帶來認知上的提升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群體進化是提升認知的一大利器,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如何使用它。在我看來,要想讓群體進化發揮最大作用,創業者必須擺正自己的心態,正視群體進化的作用和意義。

我聽過這樣一種觀點:一顆雞蛋從外部打破只能成為一種食物,而從內部自我突破卻可以成為一個生命;創業者應該更注重認知的自我突破,而不應該過於依賴他人的指點和經驗。

對於這種觀點,我十分同意它的前半段,卻不認同它的後半段,因為這種觀點是對群體進化的一種誤解。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法脫離具體的環境而獨立存在,人的認知也是如此。他人給予的經驗或知識就是認知“孵化”的外在環境,至於能從指點中獲益多少,能否完成自我突破,關鍵的因素依舊是自己。但與雞蛋不同,人的認知外牆無法從外部打破,只能從內部實現自我超越。

4.只有認知市場,才能適應市場

創業,就是創業者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做一件未知的事情。創業自始至終都在與不確定性為伍。其成功概率之小,遠遠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想像。

如何在未知之中看見已知,在不確定性中發現確定性,是對創業者最大的考驗,也是創業者最大的責任。換句話說,創業者只有對市場擁有巨集觀的準確認知,才能適應市場形勢和變化。

在我看來,這場考驗開始於賽道的選擇和對所選賽道的理解。

賽道的選擇是需要每一個創業者慎重對待的首要問題。在選定賽道后,我們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和最終需要挑戰的巨頭也就確定了。由此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創業者對賽道的認知有失誤,導致企業需要在一個既定的路徑內挑戰行業巨頭,其結果可想而知,成功的概率一定會進一步降低。

我見過很多有野心、有衝勁的創業者,在他們的認知中,夢想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憑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就一定能出人頭地,即便是面對運營體系和組織架構都十分成熟的巨頭。然而,創業走上的是一條殘酷的道路,這些創業者大都在巨頭們堅固的品牌壁壘面前撞得頭破血流。

理想很重要,但是理想化的、不切實際的認知和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原有路徑上的巨頭擁有夢想、資金、人才,以及創業者難以企及的豐富經驗,他們遭遇過的挫折、困境是外人難以想像的。因此,我時常告誡周圍的創業者,一定要對賽道建立全面清晰的認知,盡量避免在原有的賽道內挑戰巨頭,這樣,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其實不只是創業者,大家仔細研究相關的市場案例就會發現,即使一些實力雄厚、有優秀人才團隊支撐的大型企業,跨領域去挑戰其他巨頭時,也是大概率會以失敗告終,比如小米旗下的米聊。

我之所以強調賽道選擇的重要性,是因為它體現了創業者對市場的整體認知。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在發展過程中適應市場。

以米聊為例,在即時通信的賽道里,小米缺乏前期用戶積累,在市場上已經有QQ、微信等成熟產品的情況下,使用者根本沒有使用米聊的動力和需求。更關鍵的是,在即時通信領域,消費者已經和騰訊的產品建立了難以割捨的黏性,QQ、微信從某種角度上覆蓋了一個人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

換句話說,米聊對抗的不只是騰訊的專業團隊,更是消費者在轉移人際交往方式過程中要遭受的圈子割裂和重建的痛苦,正是這種痛苦,使得很多人沒有選擇米聊。如果沒有完整的人際圈,那麼一款通信軟體也就失去了其最大也最基礎的意義。這也是米聊敗北的一個深層原因。

錯誤或片面的市場認知,會導致錯誤的自我定位和賽道選擇,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失敗。反過來,這種失敗的案例也可倒逼創業者和企業更加深刻地認知市場、適應市場,不斷完成成長、進化。

認知市場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命題,賽道選擇只是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身為企業的領頭人,創業者需要從更全面、更巨集觀的角度,培養更有建設性的市場認知。

我所講的認知市場,不只是對行業內部市場變化的瞭解,還要觀察國家、社會、時代對本行業的態度,相較於瞭解新增了幾個實力強勁的從業者,或者主要的競爭對手又做了哪些動作,企業的領導者更需要深刻理解和審慎對待巨集觀的時代背景。

如果企業領導者缺乏巨集觀認知能力,對政策和時代大趨勢的理解不夠透徹,企業可能會稀里糊塗地成為受益者,也有極大可能迎來滅頂之災。因此,我想送給各位創業者一句話:

唯有培養巨集觀認知能力,提升自適力,方能與趨勢為伍,乘風破浪。

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
2025-03-26 01:54:42
IT行業,要被捲沒了
IT行業,要被捲沒了
2025-03-26 03: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