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明確的告訴我,招聘的時候如果這個人的簡歷上有「空檔期」,那麼他們可能會稍加斟酌一下。
不可否認,對於求職人員來說,「空檔期」會成為簡歷上的一大敗筆,可能會讓你錯失很多機會。
在國外,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都很流行一個詞語叫「Gap Year」。
就是說有的人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和未來比較迷茫,他們不確定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會暫時申請休學,然後去全世界旅遊,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待修整好后,再重返校園繼續深造,他們可能會考慮換專業或者學校,亦或者選擇休學創業。
上班也是如此,國外並不是特別看重你工作的連續性。
但為什麼在國內,有「空檔期」再找工作就如此之難呢?
1.通過「空檔期」判斷你的穩定性
招聘者特別喜歡通過「空檔期」來判斷一個求職者的穩定性,如果你的「空檔期」太多或者太長,他們會覺得你不夠穩定,而且消耗公司的培養成本,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為了降低公司成本和風險,他們會優先選擇一直連續工作的人,這樣的人契約精神可能更好,讓他們更安心。
可是人不是機器,偶爾也需要休息和調整才能更好的出發,而且找工作就像找物件,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你能力的問題,而就是單純的不合適,這裡面也存在著很多運氣的成分,所以這樣片面的認知似乎就顯得有些刻板。
2.「空檔期」可能代表你能力的不足
招聘者會覺得你的「空檔期」太多,會不會是因為你能力不足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
就找工作這個是其實一直是一個很玄的東西。
就拿今年的就業形勢來說,太多優秀的人找不到工作了,但找不到工作並不代表你的能力有問題。
一個崗位幾百個人投遞,HR在篩選簡歷的過程中,漏掉你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再者,即便企業向你拋來了橄欖枝,如果這個職位的發展或者薪資不是你想要的,也沒辦法強行入職。
我反而覺得那種對自己工作深思熟慮,全方位考量,不在乎有那麼短暫的空檔期的人對待工作更負責人。
所以,我覺得企業單就「空檔期」來判斷一個員工的能力不行,實屬有些刁鑽了。
3.「空檔期」太多,可能意味著你不好控制
沒錯,企業有時候並不看重能力,但好「控制」的員工,必然更能順應公司的發展,也更好培養。
一般沒有「空檔期」的員工都是那些不敢斷掉經濟來源的人,比如他的工資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比如他每個月都上萬的房貸。
企業一般都喜歡這樣的員工,因為知道其不敢輕易辭職,且比較聽話生怕丟了工作,便可以拚命的壓榨。
那麼「空檔期」就成了一個很好判斷的標準。
房子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是一個避風感,能帶給我們踏實的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背上了百萬房貸,這也就造就了職場越來越卷。
那麼對於求職者來說,肯定是「空窗期」越短,排名就能越靠前,怎麼說呢,有點無奈,但卻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