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個月了,我還是適應不了職場生活丨大學和職場脫節在哪裡?
更新于:2025-03-26 00:06:09

 全文共2500余字,閱讀約需7分鐘

文章有點長,但能讓你一文明白“大學和職場脫節在哪裡”↓

時間,有個已經畢業的同學來問生涯君:自己這段時間正在找工作,但是十分的不順利。 身邊那些找到工作的朋友,也是各種喊著要辭職。感覺工作沒意思、沒價值、各種重複勞動, 他想問 為什麼畢業之後對職場生活這麼不適應?

生涯君想說,歸根結底, 還是因為大學生活和職場生活存在一定的脫節。

“大學就是半個社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特別是做過學生幹部工作的同學更想發表自己的意見。

職場,不用多說它就是社會了。有人說大學多一些純真,職場多一些利益,這是最大的不同。

初入職場,90%的人都會迷茫。這種迷茫就是來自於大學跟職場的脫節。兩者所需技能的不對稱讓我們不知所措。

所以生涯君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自己的看法,下面就和大家嗑嗑這個話題: 大學生和職場脫節在哪裡?

01

理想目標

沒理想的人,我們根本不會待見。

但我們身邊很多大學生不是沒理想,而是理想太空泛了。

比如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我想當上領導層,我想成為首富之類。

為什麼說太空泛,不是因為這些目標很高。目標高沒問題,人總要有點念想嘛,也挺好的。

問題是成立自己的公司、成為首富什麼的,這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呀,或者說是現象而不是本質。

我們說的理想更多的是指,能驅動你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然後你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有一些成就。但這些成就只是階段性成果,並不是你內心最深處的原動力。

那什麼才是我們認為比較靠譜的理想呢?

比如我想成為這個行業里最頂尖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行業里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我想改變現有市場格局、改變遊戲規則,讓整個世界更有效率等等。

這些才是最底層的,最能支撐你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前進的原動力。

很多企業都傾向於要招有明確而現實的目標和理想的人,而且目標和理想跟他們一致的人,才適合加入核心團隊一起創業。

而這些東西毫無疑問學校是不會教,也教不了的。因為學校的老師和領導,他自己都不一定懂這些東西。

02

行業定位

有了明確而現實的目標和理想后,就要選擇 行業

不過要注意啦!生涯君 這裡可沒有談專業背景和學歷哦,確實不少行業和工作崗位是有一定專業背景和學歷要求的。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志向 。因為很多東西都可以慢慢學習和培養。

很多剛出來找工作的大學生,其實對於行業定位是沒有概念的。

大多數都是父母親戚朋友老師推薦或者專業對口,甚至就是因為穩定(政府、國企、銀行、事業單位之類),或者自己糊里糊塗亂投一通簡歷就去了。

然後發現不合適,又轉行,換來換去。

生涯君碰到不少在線上諮詢的小夥伴,至少一半都是問其他專業或者其他行業的怎麼轉行怎麼跳槽。

但細細一問,卻連目標工作的專業要求都不清楚......

03

職業定位

行業定了,還要分職位。

因為即使同一個行業,也有很多細緻的分工,有很多不同的職位。

每個職位的職責和具體工作是不一樣的。即使你是創業者,要所有的事親力親為,那也需要合夥人配合,有分工才行。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效率才會更高,團隊才更有戰鬥力。

04

專業能力

至於專業能力那更是了,學校里基本不會教,也教不了。

出來混職場,只有靠工作幾年慢慢積累經驗,然後再加上不斷地努力學習,可能才能學到一些專業能力。

比如對接渠道和客戶,帶來資金;還是開發 產品,做好交易

你說咱們大學生,在這裡具備哪樣核心競爭力呢?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哪個老師會教這些?

05

為人處世

至於為人處世就不用多談了, 為人處世是大學跟職場特別特別特別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脫節的一個環節

學校里的人際關係和社會 上的人際關係,是 兩碼事。 學校里 來,容易有兩種情況 ,要麼過於謙卑懦弱,唯唯諾諾,要麼過於孤高自傲。

另外就是處理公司內部關係,公司與公司間關係,特別是處理一些利益關係的時候,特別不成熟。

具體做事,涉及到細節時,往往需要公司下大力氣去教,去培養。

06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有一個誤解,在學校里學習能力就是指看書做題,應試教育成績。

在職場中,學習能力是要你能把已經教給過你的事,能很快把握所有細節,儘快去熟練。 一旦做會就不再出問題,然後不斷積累這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而然能解決的問題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能力,對公司貢獻越來越大,收入也就越來越高。

像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打工、創業。

讀大學和打工,更多的是別人告訴你怎麼做,然後你老老實實去完成任務就行,捅你一下你才動一下。

創業,是要自己想方設法,整合一切資源去實現目標。缺什麼補什麼,差什麼人就跟什麼人合作,是你要推動著周邊資源為你而服務。

07

薪資報酬

關於 “薪資報酬 ”這一環節 ,哪裡脫節呢

不是說大學生對於薪資的預期大多偏高,而是 沒明白薪資報酬意味著什麼

不少大學生只顧盯著高薪看,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高薪,其實意義有限。

首先,基本工資真的只是個人收入很小一塊。

靠加班升職加薪,靠死工資實現財富自由,不可能的。

其實你可以把任何一家公司都看作是一個平臺。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家公司,本質上都可以看作一個平臺。

一個什麼平臺呢?

一個可以給你對這個平臺所做的貢獻,支付一定返利的平臺。返利比例可能不一樣,但玩法是一樣的。

所以薪資的本質是你對公司的貢獻。

前面談的很多選對行業選對職位, 專業能力要強,學習能力要強,要善於為人處世什麼的, 都是讓你能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從而對平臺作出更大貢獻,從而獲得更多回報。

08

格局

格局,也就是眼界、心胸、氣度等。

一個人到底能有多大成就,前面談的很多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都是些技術細節。技術細節畢竟是可以慢慢學習和培養的,所以這並不是最核心。

最核心的是看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格局、眼界、心胸、氣度等等。 能成大事者,必然要有大格局才行。

而這個東西,可能是大學生跟職場最脫節的地方了吧。估計任何一個學校任何一個老師,都談得少之又少。

可能 生涯君在這裡說意義有限。

因為這東西還是要慢慢來。等把自己的事業做起來后,會的事多了,懂得事多了,看得對的事多了,接觸的人多了,經歷過的事多了,才有道德層面,也就是內心的修養,格局等方面有所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