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關愛和教育。
可問題是,父母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所謂的關愛和教育。
很多時候,父母自認為的關愛、教育,反倒成了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使得他們變得自卑。
尤其是自身能力和情緒管理不太好的父母,更容易在不經意的小事上過度消耗孩子,導致他們的自信越來越少。
當孩子變得自卑後,這份自卑感就會慢慢浸入骨髓,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人際關係和未來的發展,後患無窮。
這些小事,父母們別再做了
1、過度干涉與保護
許多父母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和擔心,在生活中經常會過度干涉孩子,就連選擇衣物、安排日程和選擇交朋友這樣的小事情,父母都不放過。
事無巨細地介入,看似是好心,可是在孩子眼中就是對他們能力和選擇的不信任。限制了孩子的自主發展不說,還容易使他們產生依賴心理,變得沒有自信。
2、貶低與比較
習慣性地貶低孩子的成就,或者將他們與其他孩子做對比,這是很多父母擅長的教育方式,以為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但事實恰好相反,孩子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感覺自己不管怎麼努力的,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到最後也就慢慢沒了自信。
3、忽視與冷落
父母心情不好,或者工作比較忙碌的話,就會冷落、忽視孩子。在父母看來,這是很小的問題,但對孩子的傷害卻很大。
所有的孩子,他們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可偏偏有些父母認識不到,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總是被忽視的話,也會讓孩子自卑。
4、期望過高
想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這個心願沒有錯。可關鍵是,父母也要有接受孩子失敗和平庸的心理才行。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是一件好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特別大的壓力,從而變得不自信。尤其是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會覺得又內疚又自卑。
5、缺乏支持與鼓勵
當孩子面臨困難的時候,有些父母選擇“袖手旁觀”,試圖讓孩子獨自去解決問題;而有些父母會選擇上前説明,這也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性格和人生路。
那些從沒有被父母認可、鼓勵和支援的孩子,他們的內心特別孤立無助,極度的敏感和自卑,總是覺得不如別人。
避免過度消耗孩子的策略,父母要學會
1、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援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地愛和支援,讓他們知道就算自己表現不好,父母也會在身邊。
這份來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會讓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擺脫骨子裡的自卑心理,讓她慢慢變得自信,變得陽光。
2、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需求
沒必要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要求孩子,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理應擁有獨特的個性和需求,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們之間的個體差異。
要允許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成長,就算他們的成績一般、能力一般,只要善良、健康,就足夠了。
3、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人生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們幼年時期,培養孩子該有的自主能力。
只有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勇敢承擔責任,孩子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好。當他擁有這些能力的時候,自信心和自尊心,瞬間都回來了。
4、鼓勵孩子面對挑戰與失敗
失敗不可怕,這是成功路上的奠基石,誰的成功不是從多次失敗開始的呢?所以說,在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鼓勵。
本來失敗會影響孩子的心態,讓他們變得畏首畏尾。但父母的鼓勵,卻能讓孩子重生繼續嘗試的勇氣,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5、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方式
好的溝通方式,是讓孩子變自信、變優秀的前提。如何才能好好溝通呢?這需要父母“放下”身段,學會傾聽和感受。
當孩子願意敞開心扉的那刻,說明他們正在慢慢和自卑心理告別。這個時候,父母除了認真傾聽之外,還要學會換位思考,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建議。
寫在最後:
生活中,父母一定要避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與其給他們製造壓力,倒不如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他們更多關注和認可。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