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咱都知道,退休後的生活一下子清閒了,不少老人就愛早上多睡會兒,覺得這是享受生活、調養身體。可你們知道嗎?最近的研究可給咱提了個醒,老人天天早上睡懶覺,看似舒服,實則對身體危害不小。今天我就來給大夥嘮嘮,這睡懶覺背後隱藏的健康隱患。
咱先來說說這生物鍾和新陳代謝。人體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生物鍾就是那精準的時鐘,控制著咱們睡眠、體溫、激素分泌,還有新陳代謝這些重要的身體機能。可要是老人長期早上睡懶覺,就好比把這台機器的時鐘給撥亂了,晝夜節律一亂,身體各項機能都得跟著 “鬧脾氣”。
先講講代謝和肥胖的事兒。研究發現,過度睡眠會讓身體消耗能量的速度變慢,基礎代謝率也跟著降低。咱都清楚,老年人本身新陳代謝就比不上年輕人,要是還天天賴床,體重那可就像吹氣球一樣蹭蹭往上漲,一不小心就陷入肥胖的 “包圍圈”。而肥胖又像是個 “麻煩製造機”,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這些健康殺手,都可能因為它找上門來。就拿我家隔壁的張大爺來說,他退休後日子過得悠閒,每天早上都要睡到九十點,以前合身的衣服漸漸都穿不上了。去醫院一檢查,血壓、血糖都不太正常,醫生再三叮囑他,一定要調整作息,加強鍛煉。
還有胰島素抵抗和血糖波動的問題。不規律的睡眠習慣,會讓身體對胰島素變得不那麼 “敏感”,血糖控制就成了難題。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要是還長期賴床,血糖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大增加。有位 65 歲的李叔叔,退休后開啟了 “睡懶覺模式”,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飯後又接著午睡。沒幾個月,體重飆升,血糖也亂了套。去醫院檢查,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糖化血紅蛋白升高。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他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還堅持每天散步,血糖這才慢慢穩定下來。
再講講心血管健康。清晨可是心血管疾病的 “高發時段”,這時候血壓波動大,交感神經也興奮,血液黏稠度還升高。正常起床活動,能讓血液迴圈更順暢,可要是一直賴床,血壓調節就容易出問題,心血管系統承受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而且,賴床還會讓血流速度變慢,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增加,血栓就容易找上門,靜脈血栓、腦卒中這些疾病的風險也跟著提高。我認識的王奶奶,70 多歲了,平時就愛睡懶覺,活動量也少。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感覺一側肢體沒力氣,趕緊送醫院,結果確診為輕度腦卒中。醫生分析,她作息不規律、長時間臥床,就是重要的誘因。
大腦功能也會受影響。很多人以為睡得多,大腦就能更清醒,可事實恰恰相反。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天睡眠時間超過 9 小時,認知功能下降和老年失智的風險就會增加。早上本是大腦最活躍的時候,賴床卻讓大腦一直處於 “半夢半醒” 的迷糊狀態,記憶力下降,思維也變得遲緩。長期這樣,就可能加速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老年失智的發生。
另外,晨間陽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讓我們白天精神,晚上好入睡。可要是總賴床,見不到陽光,褪黑素分泌就乱了套,晝夜節律失調,睡眠品質也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
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長期過度睡眠,會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免疫力降低,細菌、病毒這些 “小怪獸” 就更容易找上門,老人就容易感冒、感染。而且,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關係密切,睡眠過多會影響腸道菌群平衡,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骨骼健康也不容忽視。老人要是每天賴床時間太長,肌肉活動減少,肌肉流失就會加快,肌肉力量變弱,跌倒、骨折的風險也大大增加。晨間適量運動能促進骨代謝,增強骨密度。可要是一直賴床,不運動,骨骼對鈣的吸收能力下降,骨質疏鬆的風險就會直線上升。
最後,情緒方面也會受影響。多巴胺是大腦里的 “快樂激素”,早上起床后適當活動,能促進它的分泌,讓人心情愉悅。可要是長期賴床,就容易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甚至增加抑鬱的風險。而且,賴床時間長,和家人、朋友互動的時間就少了,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感越來越強,心理健康也會受到損害。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