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處理能力不好,與大腦的發育有很大關係。
孩子厭學是不好的東西,情緒不好也是不好的東西。這可能說明孩子身上不好的東西有點多了。
不好的東西多了,要麼是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很多不好的東西,要麼是孩子的自我處理能力和調節能力不夠好。
不好的東西來源於家庭、學校和社會。
比如:
父母的批評、打罵、指責、抱怨、看不起,家庭不和睦,父母很少在乎孩子的感受,等等。
在學校里被同學疏遠,被同學打壓,不被老師重視,與同學的對比落差比較大,等等。
一些親朋好友看不起孩子,嘲笑孩子,經常被人議論,等等。
不好的東西多了,孩子承受不住了,不好的情緒自然就會表現出來了。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和社會的影響更大,父母要多給予孩子需要的愛,少去傷害孩子。
厭學還是不厭學,是父母非常在意的事情,而不是孩子在意的事情。當父母不去關注厭學這個事情,也就不存在厭學的問題了。
孩子開心就學習,不開心就不學習,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哪裡來的厭學和不厭學呀。
這就與做家務是一樣的,開心就多做點,不開心就少做點,甚至不做。
父母不去創造厭學或者愛學習的概念了,也就不存在這類問題了。
沒有善的概念,哪裡有惡,評判的標準都沒有。
父母給了學習一個標準的時候,厭學的概念就出現了。
父母沒有了厭學的概念,不再執著於孩子的學習,也就不會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帶給孩子一些不好的東西。
父母放下對孩子學習的執念,對自己也好,對孩子也好。
為什麼有些父母很少管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很好呢。這與大腦的發育有一定的關係。
不管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這樣的做事效率會很高。
孩子被很多事情所困,特別是不好的事情,哪裡有那麼多心思放在學習上呢?
父母不管孩子的學習,在學習上就不會給孩子創造不好的事情,孩子就不用與這些不好的事情做鬥爭,放在學習上的心思可能就更多了。
孩子的情緒處理能力和調節能力不好也是一樣的。
不好的事情太多,佔用了大腦很多的東西,可能就顧不上發展情緒處理能力和調節能力了,這方面的能力就不夠好。因此,孩子可能就會比較情緒化,經常情緒不好。
孩子想要玩手機,父母不讓玩,孩子會不會花心思在怎麼樣可以獲得手機玩這件事情上面?
孩子學習成績考差了,父母指責孩子,讓孩子難受了。孩子會不會花心思在處理難受這件事情上面?
孩子打掃衛生,比上次打掃的更乾淨了,想要得到父母的誇讚,結果父母沒有誇讚孩子,孩子有些失落。孩子會不會花心思在處理失落這件事情上面?
一個人的精力很有限,父母是想要孩子的大腦處理更多不好的東西,還是想要孩子的大腦發展更多的能力,這就要看父母的教育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