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藝術史可視可感
更新于:2025-04-06 11:04:28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讓中國藝術史可視可感

——在館藏經典中品味古今藝術之美

作者:榮池

《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06日 08版)

    彩繪文吏俑 佚名

    山鵲枇杷圖(中國畫) 佚名

    晚年黃賓虹(油畫)靳尚誼

  從戰國時期“三弦鈕螭紋鏡”,到宋代佚名畫家所作《山鵲枇杷圖》,再至清代“白地紅彩龍紋雙耳瓶”,一件件藝術珍品展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精湛技藝與深厚底蘊;從徐悲鴻的油畫《人物正側面速寫》,到李樺的版畫《怒吼吧,中國》,再到盧沉的中國畫《霜林醉酒圖》,一幅幅美術經典見證了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篳路藍縷與蓬勃生機。

  正在展出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陳列”展覽,從2萬餘件館藏中精選近500余件,分為“古代中國藝術”和“現代中國美術”兩大板塊。其中,“古代中國藝術”板塊包含銅鏡、畫像磚、俑、陶瓷、書畫等各類藏品,時間跨越兩千年;“現代中國美術”板塊以時間為軸線,梳理並呈現了油畫、中國畫、版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百年發展脈絡。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長期固定陳列,該展覽的舉辦旨在為公眾構建一部可視可感的中國藝術史。

  一座美術館為何要設置長期固定陳列?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靳軍看來,長期陳列展覽的推出,既是美術館對館藏活化的重要探索,以及對收藏研究工作的階段性總結,更是當代美術館核心價值的體現,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長期陳列展覽,還承載了三項重要使命。

  第一,是探索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內核。

  中國古代藝術,是構建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的管道,也是當下藝術創新的靈感源泉。展覽中,以花葉紋、龍紋、蟠螭紋等紋樣為裝飾元素的各式銅鏡,昭示了古人樸素的宇宙觀;有著古拙藝術風貌的漢代畫像磚,記錄了豐富的歷史圖景與社會生活;俑展區的展品多屬漢代、隋唐,主題多樣、造型生動,呈現出我國禮樂制度的歷史演進;繪畫展區則囊括人物、山水、花鳥等門類,讓人們在畫家筆下的萬千自然之中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館藏宋畫《山鵲枇杷圖》格外引人注目。該作品為佚名畫家所作,畫面中自左而右繪有折枝枇杷,兩山鵲立於枝頭,姿態各異,與數枚枇杷形成視覺上的平衡。山鵲腹背的古雅設色與綠葉黃果相互映襯,統一在靜谧而空靈的畫面氛圍中。宋代繪畫以其精湛的技藝和悠遠的意境,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高峰,此次《山鵲枇杷圖》的展出,正是希望讓觀眾從中感受中國傳統美學的高妙與深邃。

  第二,是梳理20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

  中央美術學院的館藏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史。20世紀是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央美術學院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徐悲鴻“以西潤中”的藝術革新,還是吳作人、董希文等老一輩畫家的經典之作,抑或是改革開放后諸多藝術家的創新實踐,每一件藏品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見證著中國美術創作與教育的百年征程。

  試看靳尚誼的油畫《晚年黃賓虹》。這件創作於1996年的作品,描繪了坐在籐椅之上、身著長袍的晚年黃賓虹,背景則以其山水作品為襯托。靳尚誼對黃賓虹的五官與手部進行了精心刻畫,豐富的細節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人物的情態。尤值一提的是,畫家在描繪背景時將中國畫的皴法與油畫的點彩巧妙結合,使畫面呈現出東西融合的審美意蘊,正如靳尚誼所說,“我畫這件作品是嘗試去做油畫民族化的實驗,在這種實驗中去表現中國藝術的文化精神”。此件作品也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中的一個生動縮影。

  第三,是對話國際與當下的藝術生態,展望未來藝術的生動圖景。

  在當代各類藝術展覽中,人工智慧、數字藝術等新技術、新形式成為有力的輔助,以動態沉浸和修復類比等方式,實現了諸多珍貴藏品的活化展示和互動參與,也為未來的文物修復及藝術創作提供了嶄新視角。“我們為唐代彩繪陶俑做了‘數位分身’,然後利用人工智慧生成和傳統數位繪製兩種方式對其進行復原類比,讓觀眾直觀地瞭解它的原貌。”靳軍表示,以新興技術對館藏進行修復與展示的工作還在繼續,新的成果將在長期陳列展覽中陸續更新,不斷為公眾帶去驚喜。

  館藏陳列是對歷史的致敬,也包含對未來的期許。人們在館藏經典中品味古今藝術之美,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看到藝術的無限可能,也更加期待未來的藝術在新技術、新觀念的推動下,為人類的精神世界增添更多色彩。

  (作者:榮池)

唐詩裡的愛情
唐詩裡的愛情
2025-03-26 05:03:54
少年愛跑八仙燈
少年愛跑八仙燈
2025-03-26 05: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