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轼”輪番轟炸 觀眾有點審美疲勞了
更新于:2025-03-26 05:54:39

本文轉自:金陵晚報

“李白”“蘇轼”輪番轟炸

觀眾有點審美疲勞了

  □劉大山

  早上被王羲之罵“沒紙寫字”,中午被蘇轼懟“被貶是我樂意?”,晚上還要被李時珍質問“保溫杯泡枸杞加冰美式是什麼操作?”……最近,“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戰”系列視頻火了。

  在AI的説明下,古人紛紛“復活”,向現代人發出“靈魂拷問”。這種對歷史的重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不過,當同質化的歷史人物接連登場,當創作逐漸演變為工業化生產,當深刻的歷史命題被壓縮成15秒的情緒宣洩,這場遊戲似乎已變得無聊並令人厭倦。

  AI技術的確打破了歷史的嚴肅性。杜甫不再是課本上“沉鬱頓挫”的詩聖,而是會用“emo”“斷網”抱怨的“暴躁老哥”;王羲之從“書聖”變成吐槽創作條件的“職場打工人”。這種解構讓年輕人在“哈哈一笑”中重溫安史之亂、《蘭亭集序》。正如網友所言,“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了腦子”。

  但問題在於,當“有趣”成為唯一標準,歷史的深度正在被消解。尤其是一些創作者為博眼球,編造和歪曲史實,就有可能讓公眾將“戲說”等同於正史。有學者指出,“年輕人記住了‘安史之亂斷網三年’的梗,卻忘了‘三吏’‘三別’中的家國情懷”。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網路狂歡背後的深層邏輯,是演算法精準捕捉到觀眾的認知舒適區——將歷史人物符號化、情緒化,短短一分鐘內的衝突轉折,是數據模型計算出的流量密碼。AI讓古人“活”了起來,同時也構建起新的認知牢籠:歷史必須被切割成碎片,思想必須包裝成爽點,深度必須讓位於傳播效率。

  真正的文化創新不應止步於技術奇觀。在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我們需要的不是“靈魂拷問”,而是能叩擊時代心弦的文化共鳴。創新是為了讓文化“活起來”,而非“亂起來”;AI不應是歷史的化妝師,而應是連接古今的橋樑。在技術祛魅之後,真正留存下來的,必定是那些既能展現歷史厚度,又能映照現實焦慮,既保持文化品格,又具備現代審美的創作。

  從“杜甫很忙”到“李白暴躁開麥”,大眾對歷史的解構從未停止。唯有在創新中守住對歷史的敬畏,讓技術服務於文化而非消解文化,才能讓古人的智慧真正活在當下,浸潤人心。

測AI智商意義何在?
測AI智商意義何在?
2025-04-04 02:39:36
惡搞歷史人物當休矣
惡搞歷史人物當休矣
2025-04-07 06: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