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西日報
梁 燕
微言有道
梁 燕
近期,一名初中生發佈視頻稱,自己在四川省博物館發現了一面千年銅鏡出現斷代錯誤,糾錯后得到了館方的證實與肯定。之後,四川省博物館回應媒體時表示,情況屬實,觀眾指出的斷代錯誤的確存在,當天就對文物介紹做出了修改。
在這次受到關注的“千年銅鏡出現斷代錯誤被學生糾正”事件中,院方積極認錯、公開回復、迅速整改,不失為一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佳話。
文物斷代是一件專業性、權威性很強的工作,很多結論凝聚著權威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力量。如果百密一疏出現錯誤,被普通人找出來並放到社會輿論的“放大鏡”下,要去認錯難免會“折損權威丟面子”。在這種情況下,放下顧慮,公開認錯並迅速改正,不但彰顯知錯就改的正確態度,也反映出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應具備寬廣的胸襟和務實的作風。
不論是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還是各種文化展覽,這些公共文化場所和活動,都是培養年輕人興趣愛好的優質平臺。年輕人不僅能從場館和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智慧,也可以從身邊人、身邊事中辨別謬誤、撥正方向。如果公共機構將錯就錯,或者是改了不說,那麼這種處理方式就會誤導孩子們,讓他們覺得誠信和責任是可以打折的,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導向。
知錯不改的人或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危害更是顯而易見。由此,我們樂見更多公共機構在工作出現疏漏後主動公開說出“我錯了,已改正”。因為,敢於承認錯誤,工作不但不會倒退,相反還會在納諫如流、查漏補缺中提升精進,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減少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