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
古文化街糖畫攤位前人頭攢動。 攝/高瑩輝 |
天津的古文化街是全國享有盛名的歷史街區,這裡古建櫛比,商賈雲集,公休日人潮湧動。在這兒,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到獨特的“天津味道”,更為獨樹一幟的津門傳統工藝品所折服。堪稱一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的磚雕等聚集於此,各具風采。
今天的古文化街以舊時宮北大街和宮南大街組成,兩街在天後宮前對接。早年,這條街上的劉海風葫蘆、玉豐泰絨絹花、華錦城的彩燈等無不展現了津人高超的技藝,真真切切地彰顯了天津民俗及社會風尚和歷史傳承,至今讓人津津樂道,難以忘懷。津人樊彬《津門小令》有雲:“津門好,巧匠藝偏高。”“剪碎羊皮糊老虎,細穿馬尾叫蛤蟆,竹馬紙烏紗。”注:“天後宮及各廟會皆賣耍貨、戲具。”又雲:“味正煙誇熏茉莉,聲高戲學抖壺盧,街市任歡呼。”注:“鼻煙有‘茉莉熏’名。秋冬市人賣抖壺盧,其聲翁翁。又以繩放於地,名悶壺盧。”
修竹齋的風葫蘆
當年在天後宮張仙閣那裡有家專門經營空竹的店鋪,名為“修竹齋”,其“劉海風葫蘆”最受津人青睞。
空竹,俗稱風葫蘆,天津人稱之為悶葫蘆。天津人愛抖空竹,每逢農曆臘月到次年二月,抖空竹時發出的悅耳嗡嗡聲,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使年味兒格外濃郁。天津擅制空竹的藝人很多,以屈記修竹齋的“劉海”空竹最負盛名。
“劉海風葫蘆”的創始人屈文台,生於清鹹豐七年(1857),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人,從13歲起即嫻於此道。民國初年移居天津市區後,在鄰近天後宮處開設了“修竹齋”風葫蘆店。他採用我國民間傳說《劉海戲金蟾》的圖像作為商標,以檀木為軸,風輪週邊刻槽,用莥麻魚鰾纏繞,“聲眼”位置安排準確,內部竹哨深淺合度,聲音響亮。風葫蘆分為“單軸”和“雙軸”兩種。單軸的由3響到28響,雙軸的由6響到38響,響越多,聲音就越高、越好聽。
“劉海風葫蘆”用料考究,主材是新毛竹和潔白的柳木;做工精細,抖起來發聲洪亮,經摔耐碰。後來,雜技推出了抖空竹節目,許多雜技團也使用天津修竹齋為他們特製的“劉海”空竹。
玉豐泰的絨絹花
天后宮南東面把角的地方原是經營絨絹花的商號,名為“玉豐泰”。絨絹花,即用絲絨或絹製作的花鳥工藝品。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天津的民俗生活密切相關。清末民國時期,天津婦女盛行佩戴絨絹花。逢端午節、中秋節,尤其是春節,女性無論老幼都要戴絨絹花,以示喜慶。此間,天津的街頭巷尾,到處都能看到賣絨絹花的藝人,最集中的是東門外天後宮一帶。商販們拿著的草把子上面,插滿了各種各樣精心製作的絨絹花,讓買主挑選。舊時,婦女戴絨絹花,不僅僅是在節日期間,逢家中有個紅(婚)白(喪)喜事(80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且正常死亡,稱之為“老喜喪” ),全家婦女都要戴紅絨花。絨絹花的種類很多,主要有花卉、聚寶盆、小動物、喜字等,多用紅色絲絨製作,也有用粉、紫等色的絹或紗製成。
清末,天津絨絹花以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最為盛產,這裡制花高手雲集,其中以“花兒劉”“花兒王”等名氣最大。當時清宮內用花量很大,許多武清絨絹花藝人紛紛到北京開辦花莊,一展才華,其產品備受青睞,當時又有“京花”之稱。王家還開創紙拉花和紙折燈的製作,並發展到上海,廣得讚譽。光緒三十一年(1905),武清的制花艺人卢玉山等人合伙在天后宫开设了三义厚绒绢花作坊,后更名為玉豐泰京花鋪,其製作的絨絹花暢銷不衰。玉豐泰絨絹花在演藝界也享有盛名,許多演員的“頭面”也慕名請他們製作。玉豐泰逐漸成為天津絨絹花標誌性的名牌老字型大小。
華錦城的彩燈
彩燈作為中國古老的民間手工藝術,是天津百姓過燈節不可或缺的觀賞器物。天津燈彩起源於清末之前,《津門雜記》記載,燈節期間,天津通街張燈結綵,燃放花炬,遍地歌舞。天津燈彩的題材涉及人文地理、趣聞典故、民間傳說、民族風情等內容。包括魚燈、龍燈、書卷燈、樓船燈、荷花燈、組合燈、大型花燈等品種。天津燈彩注重造型設計,突出典雅高貴,強調工藝品質,製作精細美觀。
據稱天津的“燈彩”源自宮廷中使用或玩賞的燈,後傳至民間,天津人多用其裝飾宅院。早期的宮燈用金屬製成,後來改用竹條、木條等材料做骨架,外用絹紗、玻璃等做燈罩,上面繪有各種圖案,無論是用材,還是外觀的造型和繪製都十分考究。清末民初,坐落在天津宮南大街和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華錦城”,就是一家專門製作和出售宮燈的商店。其宮燈、紗燈造型典雅,做工精細,很有特色。流傳在民間的彩燈,題材豐富,有鴨子燈、魚燈、龍燈、書卷燈、樓船燈等,造型生動活潑,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近代脫穎而出的王繼昌,人稱“燈籠王”,其外祖父和父親王玉樹都是有名的扎燈巧匠。王繼昌製作的燈籠精細美觀,題材多是仿生動物,如雞、鴨、魚、兔、象、虎等,造型生動、活潑,惹人喜愛。不僅平民百姓爭相購買,許多商號、店鋪也都找他定製各種造型的燈籠,用以裝飾門臉兒。“燈籠王”已有第四代傳人。
蔡氏貢撣
舊時,撣子是家家戶戶須臾不離手的器具。講究一些的大戶人家,中堂擺上一雙膽瓶,裡面插一把撣子,寓意“平(瓶)安吉(雞)祥”。平民百姓姑娘出嫁時,也要陪送兩把撣子,以示給姑娘壯膽兒,納福呈祥。撣子雖是生活品,但若精工細作,也屬高檔工藝品了。天津古文化街的“蔡氏貢撣”源於清朝末年。當時,北京黃村有一位叫蔡錫九的人,因扎一手好雞毛撣子而遠近馳名。消息很快傳至宮中,諸多官宦大臣聞名紛紛前來定製蔡家的撣子。光緒十年(1884),慈禧太后過50歲壽辰,傳令指定蔡家為其扎制99把貢撣以賀大壽,從此蔡氏撣子一躍成為皇家貢品,享有“貢撣”之譽。蔡氏第二代傳人蔡夢嶺接替父親的職業後,一心鑽研製撣工藝,為紮制一把極品撣子,竟選用成千上萬片全國各地搜集來的上好羽翎精工細作。當時,一把極品貢撣竟可賣到五六百兩白銀。第三代制撣人蔡文彤生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此時清朝政府日漸衰落,軍閥連年混戰,為躲避戰亂,全家人從京城遷往天津。天津和全國一樣,政局亦不穩定,人們根本沒心思買撣子,再加上鐵路運輸不暢,原材料的採集供應無法保證,生意冷寂。好在天津是達官要人、文人墨客避難寓居之所,梨園藝人謀生之鄉。曹錕、吳佩孚、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戲曲名家馬連良等都曾住在天津,他們都專門派人定製過蔡氏貢撣。
津派剪紙
有清一代,天津作為大商埠,買賣求發達,生活求吉利,過年求紅火,應景的裝飾最為講究。剪紙,這種美化生活環境、寄託美好願望的藝術由此而生。
產生並流傳於民間的天津剪紙、刻紙,儘管工藝簡單,但在精美細粗方面也有程度上的差異。隨著天津城市化進程深入和北洋新政實施、免稅法的一系列措施使國貨及手工製品得到扶植,外地手工藝人湧入津門,製作、出售天津人喜愛的各種各樣的剪紙,遂豐富和提高了天津民間工藝剪紙的內容和水準。宣統年間,在天津出現了義和齋等專門從事剪紙生產、銷售的店鋪。
當時天津的剪紙、刻紙,以進寶齋的王進福的作品較為細緻。王進福的進寶齋主要創作和生產繡花樣子,年節時也刻些窗花和吊錢兒出售。王進福培養了許多徒弟,尤以李倉和伊德元最為出名。師徒三人各有所長,王進福、伊德元以刻花卉草蟲見長,李倉以刻山水人物出名。
天津剪紙藝術風格、製作方法均有獨到之處,別具一格。它既不同於江南剪紙那種纖細秀麗的精細刻剪,也有別於北方其他地方剪紙的淳樸豪放、粗獷有力。天津剪紙較偏重於寫實,人物比例勻稱,線、面的銜接過渡比較柔和,沒有十分強烈的幅度變化,並借鑒和吸收了年畫、瓷器、木雕等藝術門類中的圖案設計方法,注意外形刻畫,中間多不採用大面積空間,在圖案中成單獨模式,以求得到豐富飽滿的效果。
糖塑和泥塑
糖塑、糖畫等雖說可吃可玩,其實也屬於工藝品範疇。從事糖塑、糖畫的藝人往往在天後宮附近設小攤位,當場製作。製作泥塑的有固定的店面,稱為“泥塑館”,也位於天後宮不遠處。
糖塑,天津人稱為“吹糖人”。“吹糖人”據說宋代就有,時稱“戲劇糖果”。糖人兒的原料多為麥芽糖和蜂蜜,將其製成糖稀,置於小爐上的小鐵鍋內,用微火溫著,使糖稀總保持一定的軟度,有人來買,藝人先將兩手蘸上一些澱粉,再從鍋中揪出一塊兒糖稀,一頭兒放於唇部吹氣,另一頭用手藉助吹氣邊抻邊捏,在不等糖稀風化定型之前,按想像的造型迅速吹好定型,底部插一葦棍兒,一件糖人兒就製成了。糖人兒的傳統造型有“大公雞吃米”“小老鼠偷油”“葫蘆”等。
糖畫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來的。待涼了定型後,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上兩個點,把竹籤貼上,一幅糖畫就算完成了。
泥塑館也被天津人稱作“娃娃店”,塑造的民間泥娃娃,造型樸實,色彩絢麗。泥娃娃既可當擺設,又能哄孩子玩兒,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