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金陵晚報
“閃回”近萬年前
感受新石器時代的人間煙火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湯遺址。
一處10米乘10米的探方,邊上留下了一道12級土階,逐級而下,將連續“穿越”4個新石器文化時代,“回到”近110,000 年前。
那時,這裡已有村落,先人們種稻、建房、燒陶。如今,我們來到這一遺址,感受新石器時代的人間煙火,感悟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煙火不斷
下湯遺址最早發現於1984年。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米,目前發掘面積為2250平方米。
沿著探方內側的土階,向下邁出第一步,腳就觸及了好川文化時期的地層。這一時期距今已有4500年—4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地層中發現了有代表性的陶器,以及古稻田和環壕的遺跡。
往下走,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時期的地層,距今約7000年—6000年。這一時期的先民在遺址裡留下了陶鼎、陶豆的殘件,以及一些石器。
走到底,就“來到”了上山文化時期,“閃回”近110,000 年前。上山文化以上山遺址命名,它形成了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目前已知規模最大、分佈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遺址群。下湯遺址是遺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處。
下湯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副主任仲召兵研究館員介紹說,下湯遺址經歷了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貫穿了浙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始終。“它是我國萬年文化史的重要實證,是我國萬年文化獨立起源、綿延發展的生動範例。”
參與下湯考古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呂厚遠研究員告訴記者,下湯遺址能夠具備不同文化時期的連續地層,是罕見的研究樣本。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表示,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的全過程,下湯遺址可以說是全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唯一的。
事實上,下湯遺址裡還有商周、唐宋、明清時期的遺跡。仲召兵說,這裡地處相對獨立的盆地,各種資源豐富,東西臨水,靠近水源,但是又不易受到洪水侵襲,土地平坦,適合農耕,是一片適合居住的“風水寶地”。
稻香陶紅
下湯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米,細細長長,很像現在的粳稻。這是上山時代留給後人的見證。
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雲飛研究員說,這些碳化稻米已經具備了馴化的特徵。而在更深的未經人類擾動的生土層里,呂厚遠團隊已發現了距今4萬年—2.7萬年的野生稻遺存。
收穫的稻米如何處理?在下湯遺址的中心臺地,先民留下了多個石磨盤,顯然這裡曾是一座“食物加工場”,加工的糧食以稻米為主,同時也有橡子、薏苡等。同時,豬、鹿、鴨、鱉等多種動物的遺存也見證了頗為豐富的“史前食譜”。
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下湯遺址的先民很有“儀式感”,各處臺地上已發現了50多座器物坑,使得下湯遺址成為上山遺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處。
仲召兵說,這些器物坑可能都和儀式有關。而週邊土臺上還發現了3座高等級墓葬,每座墓葬都有20多件隨葬的陶器,是已發現的上山文化時期隨葬品最多的墓葬。高等級大墓展現出超前的社會分化,也展現出早期稻作農業社會人類的行為、思想觀念及社會發展進程。
而最受人喜愛的是“筒形罐”,口微斂、無沿、深腹、平底,齊沿處有對稱的“雙耳”,身披古樸又低調的“紅衣”。這種器型在其他的上山文化遺址中沒有發現,是下湯遺址特有的,被大家稱作“下湯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偉表示,可能是稻作農業的豐厚產出,讓先民有能力追求更為精緻的生活。
遠古村落
下湯遺址以其所在的橫溪鎮下湯村命名。而在近1萬年前的上山文化時期,這裏同樣有一個“村落”。
最早的“下湯村”是什麼樣子?考古發現,上山時期的先民既藉助了自然地貌,也對自然環境進行過一番改造。他們依託一處自然台地為中心建“村”。中心台地發現了4座集中分佈的房址,其中有1座圓形房址和3座長方形房址。仲召兵介紹,兩種房址的建築方式還有所區別。先民開挖圓形地槽,再在地槽裡豎起房柱,修建“圓房子”,留下了一圈柱洞遺跡,而“方房子”的基礎則是基槽式,槽底沒有留下柱洞遺跡。
在中心台地週邊,先民會堆築起一座座人工土臺。考古人員發現了10余座人工堆築的土台遺跡。目前,週邊土臺上已找到2處房址。先民還開挖了壕溝,環繞台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說,環壕的出現,意味著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內外有別”,知道把居住環境與外界隔離開來。
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而在已經發現的24處上山文化遺址中,下湯遺址是其中聚落要素最為完備、結構最為清晰,內涵最為豐富的遺址,讓世人看到遠古村落的圖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說,下湯遺址的考古成果可以讓學界更好地用中國材料來描述農業社會的形成。
下湯遺址跨越萬年,以層疊的文化堆積串聯起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密碼。這片土地見證了中華先民從採集漁獵邁向農耕定居的歷程。它如同埋藏已久的時光膠囊,讓今人得以觸摸中華文明根系深處生生不息的力量——那是對土地的眷戀、對秩序的探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這些基因,生長出華夏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文/圖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