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廚房裡的“鍋碗瓢盆”
更新于:2025-03-26 05:00:03

本文轉自:山東工人報

  □陳國凡

  民以食為天,離不開一日三餐,這自然需要鍋碗瓢盆這些炊具盛器成全。古代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長什麼樣呢?

  我們現在燒水、熬粥、蒸煮,得用不同的壺和鍋。古代有一種叫“鬲”的炊煮器,能一併搞定。鬲兼有燒水、煮粥、煮肉的功能,其最典型的器形特徵是有著三個如口袋一般的袋足,這使得它可以在火上更加穩定地加熱,使用方便,同時也增加了受熱面積,提高了烹飪效率。此外,鬲的腹部通常較大,可以容納較多的食物,能滿足烹飪大量食物的需求。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為陶製材質,商周時期多為青銅。鬲一般為三足,四足的鬲罕見,陝西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個饕餮紋四足青銅鬲。

  鼎是最大的炊煮器,想蒸煮全羊全豬,非它莫屬。鼎一般設有三足,置地穩當;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鼎腹容量大,重量也大,故而鼎作為權力的象徵,如“九鼎之尊”“一言九鼎”。鑊則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飌是中國古代的蒸煮器皿,類似於現在的蒸鍋。其構造為甑鬲的集合體,上部為甑,類似於一個深腹盆,下部為鬲,甑中可放置箅。箅是用竹或銅片編織成的網狀物,可以放置食物,同時讓蒸汽透過。中空的鬲則用來裝水,點上火,下方的蒸汽開始均勻加熱食物,達到蒸煮的效果。江西省博物館藏的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銅飌,是存世最大的青銅飌,被譽為“中華飌王”。

  到了漢代,功能齊全、兼任煎炒煮燉功能的廚房神器已經被開發出來了。蒸、煮、燒,三口鍋,同時開工,一個灶,輕鬆搞定,類似以往農家灶台的三口鍋。內蒙古博物院藏的龍首青銅灶,就是這樣一個廚房神器。

  龍首青銅灶正面為長方形灶門。灶面上附有三個釜,一大二小,可以同時放置三個鍋進行烹飪,煎炒煮燉均可。灶底下附有四個相互對稱的獸蹄足,增加了器物的穩定性。後部插有煙筒,呈昂首嘶吼的龍頭造型,獨特而生動。這個龍首灶台不僅功能齊全,還設計精巧:灶身長、灶門窄、龍形煙筒高,有利於吸風拔火。做飯時,往灶門裡加炭,炭燃燒后的黑煙從龍嘴吐出,三個灶眼 “火力全開”,還能不受油煙困擾,此灶是可拆裝結構,非常適用於行軍或遊牧。饑餓時,搭起爐灶,高效快速做飯;行軍時,拆開六個元件,立即打包帶走。龍首青銅灶不僅功能齊全,設計精巧,造型也美。龍首頗有氣勢,灶兩側各飾鋪首銜環紋,極具美感,整體像一艘航行中的船,令人歎為觀止。一個灶臺上放三個鍋的設計,反映了當時飲食種類的豐富和民眾生活水準的提高,同時體現了漢代金屬冶鍊術的發達程度。

  “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美食還需美器配。食物蒸煮熟了,放哪裡呢?這就需要盛器登場了。古代盛器種類可不少,食器有簋、、敦、豆、簃、篚、籮等,水器則有盤、、?、鑒、瓢、缽、杓、瓶等。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有好菜怎麼能少了好酒呢?好菜配好酒,好酒需好器。成語 “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說的就是酒器,古代的酒器種類繁多,有爵、、觴、觯、觥、尊、卣、鐺、壺、、瓿、觴、角等不下數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