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後台有家長留言諮詢,孩子是不是“撞邪”了?需不需要做哪些檢查?
起因是這樣的,西西今年3歲,媽媽在哄她睡覺的時候,西西對著媽媽的身後說了句“晚安,夢娜”。把媽媽嚇出一身冷汗,因為家裡只有她和西西兩個人,難道真像老人說的,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孩子能見“gui”,西西口中的“夢娜”是她的“假想朋友”。
1.“假想朋友”很普遍
不僅僅西西,很多孩子都有假想朋友。在微信群裡徵集意見的時候,有媽媽說,當時發現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擺上一副空的碗筷,說是給他的朋友。雖然全家人都在,但還是讓人毛骨悚然。
早在 1918 年,就有學者指出,幼兒產生假想朋友的概率約為 8%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兒童研究學者調查之後分別得到 65% 和 63% 的結果。
近年來,國內兒童心理學、教育學領域也開始進行假想朋友的追蹤調研,有學者在其研究中發現 42.7% 的學齡前兒童有假想朋友。多存在於2~6歲的孩子。
如果家長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很多動畫片里都會描述孩子們的假想朋友,像《小豬佩奇》里蘇西的假想朋友”獅子里奧“外,《頭腦特工隊》中女孩 Riley的Bing Bong等。
2.孩子擁有假想朋友好處多
假想朋友很普遍,爸爸媽媽們不用擔心孩子因此分不清現實和虛幻。假想朋友很多奇妙的作用:
讓孩子適應角色轉換有不少孩子在跟他的假想朋友說話時,經常會模仿大人的話,比如,夢娜你不可以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你要學會自己收拾了。
當他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往往充當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角色來照顧他的”朋友“。這為以後孩子適應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奠定了基礎,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學會分享。
給予孩子陪伴擁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爸爸媽媽照顧不到的時候,會有假想朋友陪伴他,跟他玩,給予他安慰。讓孩子的消極情緒有了地方抒發,不會因為一味的壓制而造成不良的後果。
緩解恐懼和焦慮當媽媽批評孩子不吃飯、不收拾玩具的時候,因為恐懼的關係,孩子會將這些情緒轉嫁給假想朋友。他會模仿著媽媽的語氣,”你不能不吃青菜,媽媽說了吃青菜才能長高“。
促進認知的發展孩子會給假想的朋友起各種各樣的名字,形象也是各種各樣的,這對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無疑不是一種挑戰。
3.家長應該如何對待?
前篇說了,很多動畫中都有描述孩子的假想朋友,動畫里大人的做法很值得做爸爸媽媽的借鑒。先來看看佩奇一家是怎麼對待蘇西的假想朋友里奧的吧!
蘇西向佩奇介紹了她的”新朋友“里奧,佩奇並沒有說看不到這個朋友,反而配合他一起玩球。
吃水果蛋糕的時候,佩奇主動向豬媽媽提出,蘇西還有個假想朋友里奧,並且給他準備了盤子,邀請他一起吃蛋糕。豬媽媽很配合的詢問蘇西,里奧可不可以接受水果蛋糕。
豬爸爸將里奧比作很特別的朋友,稱里奧為國王並誇獎它的長鬃毛非常威武。當他們跳泥坑的時候,豬爸爸還沒忘記提醒蘇西,“你確定里奧不穿靴子就可以在泥坑裡跳嗎?”還給里奧準備了一雙小靴子。
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當孩子提出有假想朋友的時候,不要打破他的想像,也許在成人看來是荒謬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個人就是他“真實存在”的朋友。
儘管知道這個朋友是假想的,家長就保持“看破不說破”的原則就好。
避免給孩子貼標籤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乖“等,這樣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壞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爸爸媽媽的肯定,孩子就會在假想的世界中越陷越深。
也不要稱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就是“有病”,讓孩子認為假想朋友的存在是不正常的。
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多給予孩子關注,透過孩子與假想朋友的互動,反思自己的教育。一般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哪些東西,他會將這些希望放在假想朋友身上。
多給予孩子陪伴,瞭解孩子的內心,説明孩子儘早遠離假想朋友。
4.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家長要著手干預孩子的假想朋友
如果孩子試圖用假想朋友來掩飾他犯的錯誤,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告訴他,“我理解你,將自己犯的錯誤推給朋友會讓你沒有那麼大的負擔。但說謊是不對的,你將真相告訴給爸爸媽媽,我們是不會生氣的,我們依舊是愛你的。”
孩子的假想朋友開始擠占真實朋友遊戲之間的時間。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觀察詢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不願意與真實朋友玩耍,是受到欺負了還是出現自卑等心理方面的問題。
孩子過分依賴“假想朋友”。如果孩子遇到事情,只跟假想朋友說,不愛跟爸爸媽媽溝通,家長就要開始反思,是不是給予孩子的關注不夠。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