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前員工打造300億估值獨角獸,海辰儲能IPO背後藏隱憂
更新于:2025-04-03 20:03:00

顯示 | 子彈財經 作者 | 星空 編輯 | 蛋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3月25日,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辰儲能”)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正式開啟IPO征程。

海辰儲能被稱為新能源賽道的“黑馬”,創始人吳祖鈺從寧德時代的技術骨幹到自立門戶,僅用短短5年便將公司推上全球儲能第三的位置。

然而,在這場盛宴背後,產能過剩風險、應收賬款激增、價格戰泥潭等問題,也是這家明星企業需要直面的挑戰。

1、寧德時代前員工自立門戶,曾賠償前東家100萬

公開信息顯示,海辰儲能的創始人吳祖鈺現年39歲,在他33歲時(即2019年)就開啟了創業之路。

吳祖鈺是寧德時代的前員工,他2008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獲得應用化學學士學位,2011年又獲得福州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后,吳祖鈺加入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工程師,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擔任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吳祖鈺在寧德時代工作期間,曾申請多項發明專利,而且他在2018年8月底還曾入選寧德時代《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次授予部分激勵對象名單》,是當時受激勵的195名中層管理人員之一。

不過,吳祖鈺在2019年初還是選擇了離職,並於同年12月創辦海辰儲能,目前該公司已經是全球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GWh級別以上中,唯一專注儲能領域的企業,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以儲能電池和系統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2023年12月,吳祖鈺入選了廈門市第二批高層次人才名單。

從2019年至2024年,吳祖鈺僅用5年時間,就帶領海辰儲能在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方面成為全球儲能市場排名第三的公司,僅次於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

2024年,海辰儲能的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35.1GWh,2022年至2024年的年複合增速達到167%。

在產品研發和產能落地方面,海辰儲能也非常迅速,在4年時間里成功開發了多款儲能專用電池,以及多款儲能系統。並僅用時13個月就實現了重慶工廠從開工建設到一、二條生產線滿產。

此外,公司還在3年內實現了4代智慧工廠的反覆運算升級。

從2020年以來,吳祖鈺帶領海辰儲能獲得了至少4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峰和資本、朝希資本、千帆企航、眾遠能源、經緯創投、邁為科技等。

其中2022年9月和2023年6月,海辰儲能分別完成了20億元B輪和45.75億元C輪融資,公司歷史融資總額接近80億元。

海辰儲能也在5年內估值接近300億元,成為廈門市首個獨角獸公司。

在公司高速發展背後,吳祖鈺也曾與前東家寧德時代產生一些糾葛。

據2023年11月份寧德時代與前員工張敏的訴訟中,寧德時代的律師透露在2023年9月,仲裁委就曾判定海辰儲能董事長吳祖鈺“違反競業協定”挖人。當月,吳祖鈺通過其妻子林秀華向寧德時代支付了100萬元的違約金。

值得一提的是,被起訴的張敏,當時也是被寧德時代認為雖在研究所工作,實際上服務於海辰儲能,因此張敏也遭到了寧德時代的起訴索賠。

海辰儲能招股書披露,在公司的董事會4位執行董事中,其中3人有在寧德時代工作的經歷,除了吳祖鈺外,還有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易梓琦、龐文傑。

未來在儲能行業里,海辰儲能和寧德時代也會是彼此非常有競爭力的對手。

IPO之前,吳祖鈺通過珠海海恆以及海辰科技控制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29.09%。峰和資本持股4.84%、朝希資本持股3.72%、千帆企航持股3.31%、眾遠能源持股3.01%、經緯創投持股2.67%,其他投資者合計持股39.52%。

2、海外營收快速增長,2024年扭虧為盈

快速奔跑的海辰儲能,其營收增長自然不會太低。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公司的年營收分別約為36.15億元、102.02億元及129.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89%。

其中,儲能電池的營收分別約為25.38億元、79.57億元、79.61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為70.2%、78%和61.6%。

儲能系統的營收分別約為9.09億元、19.73億元和46.71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約為25.2%、19.3%和36.2%。

這兩大板塊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

從不同地域貢獻營收看,報告期內公司在中國內地的營收分別約為36.15億元、101億元和92.17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為100%、99%和71.4%。海外營收分別約為3.3萬元、1.01億元和37億元,營收佔比分別為0、1%和28.6%。

可以看到,公司的海外營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報告期內,海辰儲能的研發投入分別約為1.97億元、4.85億元和5.3億元,分別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為5.45%、4.75%和4.1%。

儘管其研發投入額度不斷增長,但研發費用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024年,海辰儲能的研發費用率低於同期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率(5.14%)。

此外,海辰儲能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報告期內的年內利潤分別為-17.77億元、-19.75億元和2.88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1.05億元、-2.25億元和3.18億元。

從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來看,其非流動資產從2022年的46.83億元增至2024年的127.94億元,復合增長率為65%,顯示該公司在產能和設備等長期資產上的持續投入。

而在流動資產方面,該公司從2022年的53.26億元增至2024年的186.56億元,流動比率為1.29,低於常規的流動比率警戒線1.5,則顯示該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承壓。

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約為22.52億元、52.85億元和42.94億元。

報告期內,該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分別為116.4%、66.5%和73.1%,銀行借款餘額高達99.83億元。

儘管公司在2024年的財務狀況較2022年有所好轉,並且實現了扭虧為盈,但高槓桿帶來的償債壓力依然不容忽視。

3、需警惕價格戰泥潭,公司貿易應收款項激增

早在2023年,海辰儲能的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鵬程就曾放話,要在2025年做到全球儲能電池第一品牌。

以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計算,2024年全球前三大儲能電池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寧德時代35%、億緯鋰能13%,海辰儲能11%。顯然,海辰儲能距離行業第一還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海辰儲能正在快速擴產,已在中國建立了兩個生產基地,分別位於福建廈門市和重慶市,並且正在山東省菏澤市建立第三個生產基地。此外,公司還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佈局了海外生產基地。

據海辰儲能的規劃,到2026年擴建項目預計總設計產能將提升至超過100GWh。

但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儲能在報告期內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飽和。

在儲能電池產能方面,他們在廈門的生產基地產能利用率分別是99%、90.3%和72.1%。

重慶生產基地從2023年啟用,2023年和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8.4%和73.3%。

(圖 / 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來源:招股書))

可見,其儲能電池兩大基地的產能利用率在報告期內均呈現下降趨勢。

而在儲能系統的產能利用率方面,報告期內分別為93%、70%和74%。雖然2024年產能利用率有小幅提升,但較2022年仍下降不少。

(圖 / 儲能系統產能利用率(來源:招股書))

在產能利用率不飽和的情況下持續擴產,海辰儲能需要警惕產能過剩的風險。

在整個儲能產業里,產能過剩的風險也可能存在,據北極星儲能網近期報導,2025年前兩個月,國內有13個省市出現儲能產業規劃、開工以及投產消息,涉及特斯拉、中創新航、瑞浦蘭鈞、贛鋒鋰電、億緯鋰能等多家公司,新增產能將超過332GWh,未來各家公司的產能消化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在產品銷售方面,海辰儲能也需要警惕價格戰的泥潭。

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的儲能電池產品在報告期內的銷量分別為3.3GWh、15.6GWh、28.3GWh,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不過,同期該產品的平均售價則出現大幅下降,報告期內分別為0.8元/瓦時、0.5元/瓦時、0.3元/瓦時。海辰儲能表示,儲能電池的平均售價下降原因主要是原材料價格下降和市場競爭導致。

招股書還披露,截至報告期各期末,海辰儲能的貿易應收款項(扣除減值虧損準備)分別約為2.23億元、40.2億元、83.15億元;貿易應收款項信貸虧損撥備分別約為180萬元、1.47億元和6.61億元,均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若其貿易應收款項未來難以回收或延遲回收,將對公司的現金流造成壓力,甚至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海辰儲能應加強客戶信用管理和應收賬款催收工作。

在吳祖鈺的帶領下,海辰儲能迅速成為儲能賽道的有力競爭者,短短幾年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潛在的風險挑戰面前,海辰儲能仍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尋找快速發展與穩健經營的平衡點。

這家儲能行業的獨角獸公司未來能否順利登陸港交所,「子彈財經」將持續關注。

特步“突圍”
特步“突圍”
2025-03-26 03:19:30
千禾“歸0”
千禾“歸0”
2025-03-26 0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