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強財報季,雷軍仍需“過窄門”
更新于:2025-03-26 04:26:09

今年以來,雷軍幾乎已經是“熱搜紅人”。兩會期間,記者想向雷軍提問幾句,雷軍只能擺擺手婉拒,理由是“我又掛了三條熱搜了,真的不能再上熱搜了”。

當初被調侃為“雷布斯”的雷軍,如今已經成為了“雷霸總”,這種身份轉變背後,是小米過去5年持續推動高端化策略的生動體現,雷軍也順勢藉助了這波“潑天的流量”。

作為衝浪多年的老互聯網人,雷軍深諳流量紅利的重要性。但隨著小米從“高端”沖向“超高端”,小米所面對的就不僅是“科技新貴”的圍城,還需要向“科技老錢”發起新一輪衝擊。

登頂的山坡又長又陡,小米仍在半山腰摸索,雷軍也還需保持“人間清醒”。

小米祭出最強年報

前段時間,小米集團市值突破了1.4萬億港元,全網均報導雷軍即將登頂成為中國新首富。但雷軍很快回應稱這隻是假新聞,雷軍這是變得更低調了嗎,卻又似乎不是。

近日,小米發佈了2024年財報,雷軍在社交平台發文稱這是“史上最強年報”,這份成績單也確實亮眼。

財報顯示,2024年小米總收入為人民幣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達272億元,同比增長41.3%,兩項核心財務指標皆創歷史新高。

智慧手機業務方面,小米手機去年的出貨量達1.69億台,小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表示,預計高端機型銷量同比激增43%。

其中,小米15系列在4K-5K價位段穩居前列,推動手機ASP(平均售價)突破1200元,這也意味著小米在高端化上開始初見成效。

更關鍵的是,今年1月,小米手機的國內市場份額躍升至16.8%,超越vivo、OPPO,僅次於華為,成為市場第二。而且在去年全球手機出貨量TOP3中,小米是唯一正增長的品牌。

IoT業務方面,受“國補”政策刺激,小米IoT業務實現了爆髮式增長,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同比增長30%,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出貨量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汽車業務方面,小米SU7雖然推出時間僅有半年左右,但在車圈中已經備受關注。去年全年總交付量達到13.68萬台,超過此前制定的10萬台目標。

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20.4%,全年毛利率為18.5%,若按當前毛利率推算,汽車業務或在2025年下半年接近盈虧平衡,創下了新勢力最快交付10萬輛車的紀錄。

另外,小米所帶來的想像空間更遠超單項業務的想像力:

在智慧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手機X AIoT”業務帶動小米以遠超大盤的速度繼續成長,去年“手機X AIoT”業務實現收入為3332億元,同比增長22.9%;

而“人車家”業務則為小米帶來新的想像空間,通過汽車業務、智慧家居綁定高凈值使用者,帶動小米品牌進一步向更高端發展,IoT不僅是現金流奶牛,更是小米生態的粘合劑。

從小米不斷攀升的股價來看,市場對小米“人車家”的想像空間也是認可的,至少比過去5年小米一味吶喊“沖高端”的效果要好。

但資本市場對於小米這份成績單,卻似乎比較“淡定”。在發佈2024年業績后,小米股價在次日並未有大幅高開,摩根大通更下調小米評級至中性。

從這點來看,小米這次業績雖好,但整體並未超乎市場預期,簡單來說,那就是“尖子生考得好是應該的”。

因此,即便小米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高端化仍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接下來,小米要在如此佳績下“再下一城”,雷軍依然未能“躺平”。

小米不斷“過窄門”

誠如雷軍所言,他近來已經多次登上了熱搜,從“雷軍首富”話題到SU7發佈會上的皮衣造型,再到網友提議雷總做衛生巾……

某種程度上來看,雷軍個人IP不僅跟小米品牌形成深度綁定,更在全球科技行業風雲變幻的這一年,在不經意間被推到了頂流的位置。

如此下來,已經很難說清楚到底是雷軍的流量成就了小米,還是小米在消費市場的表現將雷軍托舉到了現在的位置,但可以肯定的是,雷軍的“個人形象”也一路跟隨著小米在成長。

在多個公開場合中,雷軍曾都提到了他的經營哲學,他認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凡事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動,比如在2010年抓住智慧手機紅利,在2021年押中新能源車的爆發。

後來,雷軍對“順勢而為”也有了更細緻的解讀,除了順市場的趨勢之外,也要順消費者的需求,但這樣的“勢”往往更難被抓住。

雷軍在2020年的首次演講中,提到了“小米三大鐵律”,即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要順著這“三大鐵律”,小米難免要不斷“過窄門”。

要以性價比為綱,小米早在手機代工生產年代,就提出了供應鏈整合的輕資產模式,憑藉極致性價比擊退了一眾友商,但這也為小米帶來了“組裝工廠”的認知。

對此,雷軍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大眾對技術的構建和使用存在一種刻板的印象,總是依據是否自產關鍵零元件來判斷是否有技術含量,但實際上像蘋果、三星這樣的垂直整合模式,也無礙於對技術的理解和規模化的交付。

某種程度上來看,雷軍堅持“性價比為王”,雖然順利打開了大眾消費市場,卻也讓小米在過去5年的高端化之路上走得更為困難一些,這也是小米第一道要過的“窄門”。

要以技術為本,則是小米要過的第二道“窄門”。面對消費者認為小米是“組裝工廠”的質疑,雷軍在2020年提出了高端化策略,並宣佈投入500億支持螢幕、影像、續航、晶片等多個領域的研發;2022年時,這筆投入更加碼到千億元。

小米手機部總裁曾學忠曾表示,“雷總對手機部的要求,是成為小米整個集團的技術中臺,一些創新業務都會在手機部去孵化、去驅動”。

但即便如此,小米在過去5年的高端化進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2022年第一季度,受疫情、經濟下行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小米的銷售數量、營收、利潤均表現不佳,淨利潤更是直接腰斬,市場進一步質疑小米的“高端化戰略”,雷軍在當年的年度演講中直言“面對低谷可以躺一躺”。

如果單純憑藉技術創新也無法帶動小米順利“沖高”,那怎樣才能打造出大眾眼中更酷的產品,這是小米第三道要過的“窄門”,而雷軍的答案是順勢“造車”。

2021年,小米正式宣布造車,但彼時“蔚小理”已經開始爆發,再加上小米造車資質遲遲未能落實,以及造車對現金流的巨大消耗,外界均認為雷軍此時入局,恐怕已經晚了。

雖然,雷軍“造車”成功了,但這背後何嘗不是一次“豪賭”,誠如雷軍所言,沒有任何成功是不冒風險的,直面風險,豁出去幹。

在小米汽車的一場直播中,雷軍就曾表示,小米汽車是他這輩子乾的最後一件大事,所以他一定會全力以赴。

向“科技老錢”衝擊

毫無疑問,雷軍在小米發展過程中貢獻出極為重要的力量,但雷軍也堅持“不要神話雷軍,神話小米”,特別是在全民為小米狂歡的當下,小米更需要一個“冷靜期”。

在小米這份“史上最強年報”背後,也並非沒有隱憂。一方面,小米 IoT和手機業務的增長,很大程度跟“國補”的助力有關,隨著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後續的出貨量應該會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小米SU7的爆火,除了雷軍個人魅力的加持外,去年下半年,新勢力友商大多還在調整節奏,這也讓小米SU7能夠突圍而出。

但在這之後,小鵬、蔚來等都開始認識到專供性價比市場的重要性,純電SUV也早已捲成紅海,小米的下一款汽車產品要做到適當的差異化,又要找到新的賣點,這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最後,要繼續保持小米當下的品牌勢能,雷軍還要找到新的故事。在“人車家生態”上,小米暫時是唯一的選手,儘管其他廠商也在覬覦這龐大的流量入口,但小米在這一領域的先發優勢仍然非常明顯。

然而,接下來“人車家生態”能否為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還要看小米汽車、終端硬體在消費市場的份額。為此,近期小米也宣佈與京東進一步深化合作,明確未來3年內小米的智慧穿戴設備要在京東全管道成交100億的目標。

除此以外,AI也是非常重要的變數。目前,各大智慧硬體廠商和汽車廠商都在加速AI佈局,理想汽車提出了“矽基家人”的概念,小鵬汽車則表示要構建以AI為核心的未來出行生態,在智慧終端數量上更有優勢的小米,也需要一款“人車家”的系統級AI方案。

好消息是,在2024年財報會後,盧偉冰表示,小米今年的300億研發費用中,至少會有四分之一投入到AI領域,變革已經在加速了。

盧偉冰曾表示,下一個5年,小米的新目標是從高端到超高端。曾經,雷軍也表示,小米的估值不是蘋果,也不是騰訊的估值,而是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

這麼看來,小米的野心不僅在於衝擊超高端市場,更在於構建一個能夠挑戰“科技老錢”地位的全品類生態。只有跨越了這些“窄門”,小米才能真正邁向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