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小鵬汽車公佈了2024年財報,這是小鵬史上業績最好的一次財報。
財報顯示,小鵬汽車2024年實現總收入408.7億元,同比增長33.2%。其中,汽車全年交付量達190068輛,同比增長34.2%,汽車銷售收入為358.3億元,同比增長27.9%。與此同時,小鵬整體毛利率從2023年的1.5%大幅提升至14.3%。
小鵬董事長何小鵬在2024年業績溝通會上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小鵬達成了各項關鍵目標,交付量創新高,汽車毛利率連續六個季度改善。”
何小鵬還指出:“小鵬正在從電動化時代向AI時代進行轉型。如果2025年標誌著AI應用的開始,那麼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AI汽車和人形機器人將是AI在實體世界中最重要的兩大應用。”
除了財報的驚喜,小鵬在資本市場上也走出一條凌冽的向上曲線。
小鵬自2024年8月中旬觸底后,開始強勁上漲,股價從最低點25.5港元附近一路攀升到最高106港元,僅7個月,小鵬上漲超過3倍,區間漲幅265.07%。
(投基記整理:數據來源於wind,時間區間20240814-20250318)
在這輪小鵬的資本盛宴中,有人歡喜,有人愁。在此之前,小鵬走過很長時間的低谷,有過至暗時刻,曾一度被市場和資本拋棄。當然,也總有人,選擇陪伴或持有。
這批擁護者中,不乏公募基金的身影。他們大多數因提前佈局,精準加倉,都充分享受到了這波上漲紅利。
從小鵬最新財報數據來看,共有22家公募基金公司的63只產品買入小鵬的股票。(數據來源於wind,時間截止20241231)
其中,中歐基金、信達澳亞、嘉實基金三大基金公司持股量佔據前三。中歐基金旗下13只產品共計持股1938.16萬股,位居第一。
(投基記整理:數據來源於wind,時間截止20241231)
全球最負盛名的逆向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曾說過: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縱觀全域,真正能做到逢低佈局,人棄我取,在複雜的市場中耐心撥開迷霧,在未來的估值修復中等待獲利的投資人,少之又少。
回顧小鵬這幾年的表現,堪稱行業反轉的代表。這兩年,有人放棄小鵬,也有人發現價值,暗夜堅守。
2024年之前,小鵬很艱難,幾乎四面楚歌。
2021年年末,剛剛完成港股上市僅3個月的小鵬汽車,便遭遇滑鐵盧。此後兩年,小鵬股價從最高220港元跌至25港元,市值蒸發近90%。
2022年下半年開始,小鵬的主力車型銷量連續下滑,交付量同比腰斬,特別是9月G9上市后,因配置和定價上的失誤,導致上市失利,1年只賣出不到3萬輛,小鵬不再是新勢力銷冠。
與此同時,小鵬在2022、2023兩年財報凈虧損進一步擴大,以及多次出現因產能不足而交付延遲等問題,小鵬引發口碑和信任危機。
就在市場都在議論小鵬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倒下的新勢力的時候,小鵬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2023年1月,王鳳英從長城汽車空降過來出任總裁,改革了銷售管道並對產品進行了重新定義,聚焦了“智慧化”的品牌戰略。2024年8月和11月,小鵬相繼推出MONA M03和P7+。
MONA M03第一次將城市高階智駕帶到了15萬元的價格區間,上市48小時,大定量超過3萬台;隨後的P7+則切中了20萬元以下區間消費者想體驗智駕的需求,12分鐘大定破萬。
兩款新車型的誕生,讓小鵬絕處逢生,迎來轉機。至此,小鵬開始走出困局,再度崛起。
隨後的敘事便是:產品大賣,股價大漲。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智能駕駛已經越來越被市場所接受,無論是用戶還是資本;另一方面,造車新勢力中,小鵬在智駕上的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何小鵬在2024年業績溝通會上也自信地表達到:“小鵬下半年的自由現金流將超過40億元。這充分驗證了我們規模化、體系化、戰略執行能力的蛻變。”
據瞭解,在小鵬爆發之前,包括中歐基金在內的多家公募基金,曾密集調研小鵬。
從小鵬的公募基金持倉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中歐、信澳、嘉實等都是實力買家。主要參與的基金經理有:信達澳亞李博;中歐基金王培、代雲鋒;嘉實基金姚志鵬、王貴重。
(投基記整理:數據來源於wind,時間截止20241231)
信澳李博買入最早、最久
從單一基金的持股來看,李博旗下的“信澳新能源精選A”是持股最多的,並且他也是最早買進小鵬的。
2023年第一季度,“信澳新能源精選A”最早買入小鵬1014萬股,儘管此後李博有過多次的加減倉操作,尤其在經歷一整年過山車行情后,24年第三季度他開始大幅減倉。但李博是最早、也是重倉小鵬最久的。
李博旗下三隻在管基金,“信澳新能源精選A”共計重倉小鵬8季、“信澳博見成長一年定開A”和“信澳星亦A”也分別重倉了6季和3季。足以看出李博對小鵬的長期看好。
但信達澳亞除了李博,幾乎沒有其他基金經理和產品入局小鵬。2024年10月剛當上基金經理的吳凱,旗下“信澳成長精選A”也是到了第四季度才首次買入並重倉小鵬。
嘉實的堅定與錯過
從小鵬24年財報數據看,公募減持最多的是嘉實基金。主要是姚志鵬,但從減倉比例上看,算微調。小鵬仍在姚志鵬重倉序列中。
姚志鵬也很早就介入了小鵬,他管理的“嘉實動力先鋒混合A”、“嘉實產業先鋒A”都是在23年二季度就開始重倉小鵬,並且一直拿到24年第四季度,均重倉了7季。
四季度雖有減持動作,但比例不大。總的來說,姚志鵬也算小鵬的堅定持有者。
同公司的王貴重重倉時間就足足晚了一年,他所管的“嘉實創新先鋒A”在23年四季度首次買過小鵬,但買得很少,此後一年一直沒有加倉動作,直到24年第四季度才開始重倉,抓住了今年的快速上漲,但卻錯過了小鵬24年的翻倍行情。
中歐持續增倉、精準佈局
相比較,中歐基金的投資團隊似乎更看重小鵬的長期價值,整個團隊不僅多次深入調研,旗下多隻產品也先後買入,並持續加倉、重倉。其中重點參與的基金經理是王培和代雲鋒。
代雲鋒管理的“中歐優質企業混合”在23年四季度介入小鵬后,並於24年第一季度開始顯著加倉,一直重倉至今,且買成了第二大重倉股。
代雲鋒精準買到低點且完整享受了此輪上漲。
除小鵬外,代雲鋒還重倉有寧德時代(重倉3季)、雙環傳動(重倉7季)、立訊精密(重倉9季)等智駕相關股票。
在代雲鋒的四季報中,他明確表達了看好未來1-2年AI 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投資機會。具體到行業選擇上,他指出除了狹義的 TMT 行業外,泛製造業領域包括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細分行業會在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等 AI+應用的驅動下產生新的增長動能。
代雲鋒從業十幾年,對經濟結構以及產業升級趨勢有深刻的理解,風格也偏成長。早期他在華寶管理的三隻基金,業績非常出色。“中歐優質企業混合”在他管理下,近一年收益達21.38%。(數據來源wind,時間截止20250321)
小鵬的另外一個實力買家是中歐的投資老將王培。在小鵬的整個持倉節奏上能看出,王培是上述基金經理中,唯一一個做到兩次精準佈局,來回賺錢的人,尤其後面重倉的時點基本踩在小鵬最低點。
以王培管理的“中歐創新成長A”為例:
1、第一次精準佈局:王培在23年二季度首次買入小鵬后,在三季度獲利了結,期間小鵬股價從最低30港元到最高96港元,區間上漲超過2倍。但經過一輪爬坡後,小鵬又開始持續下跌,王培完美躲過。
2、第二次精準佈局:24年一季度過後,小鵬的股價已經企穩不再下跌,王培開始大舉買入,旗下4只基金均在24年二季度加大持倉,且持續重倉至今。
(投基記整理:數據來源於wind)
另外,除重倉小鵬外,王培手裡還有一隻熱門股——小米集團。在小米持倉上,王培同樣展示出精準的佈局思路。
(投基記整理:數據來源於wind)
王培早在2021年就買過小米,旗下“中歐責任投資A”、“中歐創新成長A”於21年第二季度分別買入小米295.56萬股和419.76萬股,之後清過倉。當然這期間,小米股價也一直不理想。
王培二度買入小米是在24年第三季度,旗下4只產品全部重倉。
小米2022年10月股價從8.3元港幣觸底后,開始兩年的小幅攀爬,直到2024年8月,小米全面爆發,凌冽的漲幅勢不可擋,從8月1日到2025年3月18日,小米區間漲幅超過242%。(數據來源wind,時間區間20240801-20250318)
雷軍問鼎首富。
3月18日,小米集團公佈2024年財報,小米總收入達到3659億元,同比增長35%,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1.3%。
其中,汽車業務表現尤其亮眼,全年交付小米SU7共計136854台,智慧電動汽車業務收入328億元。小米SU7 Ultra鎖單訂單超1萬台,提前完成全年1萬台銷售目標。小米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台。
雷軍說,這是小米史上最強年報。
公募基金這邊,王培又因精準重倉小米完美斬獲這輪紅利,為基金貢獻了不菲的業績回報。截止3月21日,王培旗下4只基金“中歐創新成長A”、“中歐責任投資A”、“中歐成長領航一年持有A ”、“中歐啟航三年持有期A ”近一年業績回報均超過30%,排名靠前。(數據來源wind,時間截止20250321)
除重倉小鵬、小米外,王培還重倉了寧德時代和騰訊。
不管是產品的兌現,還是資本市場的表現,造車新勢力小鵬和小米都創造了驚喜。不僅於此,整個汽車產業的競爭都在因AI技術的突破迎來新的挑戰和革命。
電動化只是上半場,而智慧化才是下半場。
新能源汽車上半場轟轟烈烈,圍繞電動化和國產品牌崛起兩大主題,汽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數年間,新能源車滲透率已接近過半,以比亞迪、“蔚小理”等為代表的國產車企迅速崛起佔據半壁江山,上半場行情波瀾壯闊,下半場隨著AI技術的快速突破,將重塑汽車行業的研發、生產和用戶體驗。
例如,Arm推出的AI推理優化軟體庫Kleidi,提升了智慧駕駛系統的回應速度和性能;寶馬重點佈局AI模擬平臺,通過虛擬測試將新車開發周期縮短20%-30%;蔚來NOMI系統已實現生物特徵情緒識別,2025年AI助手或將深度整合車控、娛樂、支付功能,形成“移動生活管家”生態。
自動駕駛技術也正在從L2+輔助駕駛向L4高階自動駕駛跨越,將會催生萬億級的市場空間。
隨著智慧化的發展,未來兩三年智駕或許會重複電動化在20年以來走過的路,滲透率快速提升,龍頭逐漸跑出來,而理解智慧化的基金經理、重倉智慧化的產品或許也會呈現出優異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