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業第一,地平線更需要抓住機遇。
智駕對於2025年上市的新車來說已經成為標配,同時搭載智駕車型的價格也從幾十萬元級的產品不斷下探。
前有比亞迪海鷗智駕版6.98萬元的衝鋒,後有奇瑞小螞蟻智駕版6.59萬元的緊追不捨。
智駕幾乎一夜之間就從高大上的配置,變成了人人都可以用上的基礎款。
那麼問題來了,做智駕到底能不能賺到錢?智能駕駛的成本還能繼續下探嗎?
近日,作為國內市佔率第一的ADAS供應商,地平線機器人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成績單。
亮眼的成績單
地平線在2024年10月24日上市,上市當日就成為國內自動駕駛相關的第一股,募集資金超過54億港元,創造了港股歷史上的多個第一。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智駕能力幾乎成為了車企新品發佈的重點,從新勢力到傳統車企,都在捲智駕。
2月10日,隨著比亞迪宣佈要普及智駕,地平線作為主要的供應商再次出現在台前,天神之眼C智駕方案就採用地平線征程晶元。
在比亞迪全面普及智駕的新賽道上,地平線成為了僅次於英偉達的存在,而且在主銷車型上,地平線幾乎與英偉達平起平坐。
3月21日,地平線發佈了上市以來的首份財報,成績亮眼,並且在不久前地平線還被納入恆生綜合指數與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成為港股重要的指標,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於地平線的看好。
財報顯示,地平線2024年營收為23.84億元,同比增長53.6%,毛利潤18.41億元,同比增長68.3%,全年交付290萬套產品,獲得了超100款車型的定點。
同時,地平線作為一家集硬體設計和軟體開發的全能企業,市場佔有率也在不斷提升,在國內市場,地平線在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上的市佔率達到了40%,穩居第一。
作為全國最大的智駕方案供應商,搭載地平線產品的量產車型已經超過170款,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特別是在發佈征程6系列晶元後,地平線更是備受車企追捧。
這背後,是地平線包容開放的生態環境,地平線提供了包括,晶片、演算法和工具鏈在內的多種合作方案,秉承著開放的合作態度,在供應鏈的打造上,地平線更是將車企、軟硬體Tier1、ODM、IDH、晶片、圖商、感測器等多個上下游產業鏈接在一起。
例如,在對一家車企提供智駕晶元時,地平線甚至幫著車企聯繫其他的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幫助車企搭建一套完整的智駕硬體供應鏈。
正是在這樣開放生態建設中,地平線與超過200家上下游企業形成了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
在比亞迪天神之眼C上,地平線和英偉達都是晶元供應商,這背後就體現了地平線在合作生態上的開放,也是為什麼地平線能夠超越其他智駕晶元供應商,成為和英偉達平起平坐的關鍵。
根據地平線公佈的目標,在2025年將交付超過200萬套的產品解決方案,實現智駕的全面普及,更將發佈首款高階智駕量產車型,打造智駕普及時代的行業標杆。
風險與機遇
看似前途一片大好的地平線,其實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挑戰。
首先是來自外界的挑戰,當下智駕的競爭背後更多的是車企價格戰的蔓延,隨著一輪輪價格戰的落幕,汽車零部件的成本價被不斷下壓,動力電池成為了汽車行業第一個倒下的。
隨著電池成本不斷下探,動力電池的裝車成本也屢創新低,在電池產業幾乎擠干水分之後,智駕成為了車企下一個開刀的部分。
在2024年,搭載高階智駕的車型至少是在15萬元以上,包括以新勢力品牌,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經在直播中強調,30萬元以下的車打雜鴻蒙智行高階智駕完全掙不到錢。
一套完整的智駕方案,包括感知原件、晶片、演算法和軟體多個部分,特別是晶元和演算法都是嚴重燒錢的專案,一顆智駕晶片的設計、研發、測試、流片到量產,花費的研發成本是數十億元起。
至於演算法,更是燒錢的投資,需要編寫軟體,然後由算力中心不斷進行計算、反覆運算和再優化,而一個2000P算力中心年的電費就需要8,000萬-1.2億元。
想要將智駕的價格打下來,就只能靠規模來平攤成本,這也就意味著價格戰將從車企蔓延到智駕方案供應商上。
對於地平線來說,價格戰更是對供應鏈的考驗,因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全球最大的晶元商英偉達。
作為智駕晶片供應商的英偉達,長期壟斷著高階市場,形成了以Orin X為代表的產業護城河,幾乎所有採用第三方晶元的車企都選擇了這款晶元。
地平線想要在高階智駕上開拓市場,就需要和英偉達硬碰硬,手段也很簡單,誰能提供性價比更好的晶元,誰就能獲得市場。
成本上的比拼,就回到地平線自身的挑戰上了,在地平線亮眼的營收下,是所有智駕企業繞不開的虧損,16.8億元,是地平線2024年的凈虧損。
作為核心業務之一的硬體交付毛利率是46.4%,短時間內很難實現盈利,同時為了保證產品領先,還需要加大研發投資。
財報顯示,地平線2024年的研發費用為31.56億元,是營收的1.3倍,遠超其他智駕研發企業,在2025年實現收支平衡目前來看還充滿挑戰。
此前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講到,2025年或許將迎來盈利拐點,但是開年這一場又一場的智駕發佈會,將戰火蔓延到更深的地步。
對於地平線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根據此前的預測,預計到2025年底,乘用車NOA(導航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將提升到20%,帶動350億元的規模增量。
隨著主流車企開始全面推動智駕,這一參數或將提升不少,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2025年中國乘用車的智駕滲透率或將達到80%。
按照這樣預測,全年智駕車型的產量將超過1500萬輛,這對於市場佔有率40%的地平線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機遇。
地平線2024年的表現印證了其在智駕領域的技術領先性與商業化能力,但高研發投入導致的虧損仍是主要短板。
未來地平線還是需要通過規模化量產攤薄成本、提升硬體毛利率,並藉助HSD等高端方案搶佔高階智駕市場,實現在營收和利潤之間的平衡。
每一次汽車行業的變化,都會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快速崛起,在過去十年,汽車電動化推動了三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像寧德時代、弗迪電池這樣的行業龍頭,如今智駕的推廣,將會再一次改寫行業的佈局。
可以預見,誰能在這場智駕普及戰中獲得勝利,誰就會成為智駕行業的寧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