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黃藥師
千禾味業,一頭撞在了“槍口”上。
近日,千禾味業因旗下“千禾0”系列醬油被檢出微量重金屬鎘,陷入輿論漩渦。
在《消費者報導》送檢的13款“零添加”醬油中,按照鎘含量從高到低排序,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以0.0110mg/kg“遙遙領先”。
專家指出,鎘是一種人體非必需且有毒的重金屬元素,長期攝入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變的風險,引發公眾擔憂。
面對鋪天蓋地的爭議,千禾味業及時站出來回應,可就事態演變來論,卻大有越描越黑之意,不少消費者紛紛指責其玩“文字遊戲”、“掛著羊頭賣狗肉”。
【此“0”非彼“零”】
實際上,@消費者報導在微博設置#零添加醬油12款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後,並沒有單獨點名千禾味業。
真正讓千禾味業成為眾矢之的是極目新聞的跟進,其指出“千禾0”只是個商標,屬於智慧財產權範疇,顛覆了消費者一貫認知的“千禾0”=“零添加”。
透過千禾味業發佈的聲明,其著重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鎘”存在於水、土菜、各類農產品中,醬油產品檢出的微量“鎘”來源於原料,我們的工藝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第二,“千禾0”是我們的註冊商標,設立的初心是為了對零添加產品做區別;
第三,前期溝通不到位,讓消費者產生了誤會,我們對此深表歉意。
▲圖源:千禾味業聲明
其中第二條讓公眾“破大防”,“我一直以為是零添加”“原來我被忽悠了兩年”“打擦邊球”……
眾所周知的是,“0”是千禾味業的核心賣點,在諸多瓶身包裝上,該標識有意放大后,顯得格外醒目,這無形中會給人暗示,“千禾0”就是“零添加”,代表著更天然、更可靠、更安心等意思。
▲圖源:千禾味業官網
而就事後媒體對“千禾0”是不是“零添加”的質疑,千禾味業的客服一再顧左言他:“是否是零添加,可以參考配料表。”“請您完全放心,您可以看下我們的有千禾0標誌的系列產品的配料表,僅使用常見的食品原料生產,甚至連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多米諾骨牌效應之下,從3月19日到3月21日,千禾味業股價已連續三天下跌,市值蒸發超10億元。
在《市值觀察》看來,消費者反感的從來不是“零添加”這一概念本身,而是食品企業利用“零添加”偷樑換柱,把大家的健康訴求當作行銷工具。
而對涉事公司來說,當“0”變成追求經濟利益的噱頭,消費者的信任恐怕也將“歸零”,並將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有機構測算,千禾味業的品牌修復需投入至少5億元。
【迴旋鏢,又扎回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身為“零添加”標杆的千禾味業,最初是一家做食品添加劑的企業。
1996年,伍超群和哥哥一起創立了千禾味業的前身——恆泰實業,主營與食品添加劑相關的生意,為海天、李錦記等醬油巨頭供應原材料。2001年將恆泰實業更名為千禾味業,將業務延伸至下游。2008年,伍超群以“零添加”的差異化策略,主攻調味品中高端市場。
但之後數年,千禾味業的光景並沒有預想中的滋潤。北京商報曾報導,因為知名度一般,產品售價過高,千禾味業的醬油在各大超市和電商網站經常處於促銷狀態,轉銷商囤貨也不積極。
直到2022年,海天深陷添加劑風波,千禾味業才迎來轉機。當年公司交出炸裂的“成績單”: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36億元、3.44億元,同比增長26.55%、55.35%,且高增態勢延續至2023年。
▲數據來源:千禾味業財報
然而,隨著“短期利好”的影響逐步減弱,千禾味業又開始步入下行通道。
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業營收同比下滑1.85%至22.88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9.19%至3.52億元。
其中的Q3,由於醬油和食醋兩大主力雙雙失速,導致千禾味業的營收較上年同期減少12.63%,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22.58%。
若放眼行業,千禾味業也掉隊了。
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營收同比增長9.3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1.23%;中炬高新營收同比微降0.17%,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45.28%
原因是多維度的,除了賽道內捲加劇,各家都在佈局“零添加”產線外,無法忽視的還有千禾味業對產品創新、品質升級的倦怠。
千禾味業主打中高端,伍超群曾表示,“零添加”是有技術含量的。“做到‘零添加’容易,但要做到‘零添加’的同時健康且好吃,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投入(資金等)。”
可體現研發費用上,千禾味業不及同業。《市值觀察》計算得知,千禾味業的研發費用佔比長期徘徊在2.7%左右,低於海天、中炬高新平均3%+的水準,且在其申請的200多項專利中,絕大多數集中在外觀設計和裝置、器具領域,涉及發酵工藝等關鍵技術的寥寥無幾。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業績萎縮,疊加本次“零添加”風波,千禾味業痛苦的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
危機爆發後,據《商業社》等多家自媒體報導,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事件曝光後“千禾0”系列產品退貨率激增300%,而“李錦記”“廚邦”等競品搜索量提升150%。
此情此景,難保不是海天當年遭遇的“迴旋鏢”,又扎回來了?
不過,這次接住潑天富貴的人換成了海天、李錦記、廚邦等競爭對手。
【紅利過後】
正如前文所言,千禾味業“退坡”的原因是多維度的。
一方面,我國調味品市場規模超4000億元,醬油佔比約60%,但增速顯著放緩,2018年-2023年間的複合增速僅為3.2%,存量博弈日趨激烈。
東莞證券研報顯示,餐飲端對醬油的需求最大,大致佔50%,家庭端與食品加工端各自把持了30%、20%。
具體到千禾味業,其主要面向家庭端,能吃到的“蛋糕”本身有限,而餐飲端基於廚師的關係,往往對特定醬油品牌和產品形成強依賴,疊加成本考量,使後進者很難攻破壁壘,尤其是“零添加”品類。
目前,國內醬油行業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海天市佔率約15%,剩下的參與者,包括李錦記、中炬高新、加加、千禾味業等,每家的份額幾乎都未超過5%。
另一方面,自2023年起,以海天和李錦記為首的調味品玩家,以及魯花、金龍魚等糧油企業,均大力加碼“零添加”和有機醬油,又讓千禾味業的“大本營”腹背受敵,地位受損。
該背景下,千禾味業把著力點放在了產能提升和渠道擴張上。
《市值觀察》瞭解到,公司投資總額為12.6億元的“年產60萬噸調味品智慧製造專案”,第一期年產20萬噸醬油、10萬噸料酒生產線建設已於2023年2月底竣工轉固投入使用,第二期將完成年產30萬噸醬油生產線建設。
渠道擴張同步而行,截至2024年9月30,千禾味業經銷商數量為3424家,比2023年末增加174家。
但相比海天,千禾味業仍暴露出明顯的短板。截至2024年9月30日,前者的經銷商數量為6722家,是後者的近2倍。
更不容樂觀的是,這部分多出來的轉銷商,似乎只起到數位變大的表像作用,反饋到經營成果層面,並沒有為千禾味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增量。
“從根本上講,調味品行業的護城河是靠‘買得到’鋪出來的。味覺這東西,一旦記住了那個味道,這輩子都忘不掉。所以,誰能更快、更方便地鑽進廚房,誰就能在第一時間搶佔消費者的味蕾和胃口,並伴隨反覆食用,不斷加固、加深印記。這也導致了調味品的品牌忠誠度高,復購率高。”有業內人士解讀道。
管道擴張不利,業績拉胯,特別是這次的負面輿情衝擊,對公司品牌和聲譽造成極大損傷,甚至一切“歸0”。
據悉,出事後,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市監局已經派人前往千禾味業,正對其商標與零添加的情況進行調查,《市值觀察》將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