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有些什麼鮮為人知卻對行車安全有一定影響的設計?
更新于:2025-03-25 22:47:39

說一個,很小,很簡單,很多人都不會留意到,但開車天天用到,且很重要的安全設計

它就是,電動車窗開關

先問一個問題:

上圖玻璃車窗開關能否和前方的後排遮陽簾按鈕一樣,採用按壓方式觸發,一開一關?

再問一個問題:

如今再先進的車,很多按鈕都可以觸控了,為什麼就車窗升降按鈕,始終不變?

激進如特斯拉,什麼都集成到螢幕或者方向盤旋鈕了,可還是不去動這個開關

而且不管他們是電鍍的,還是塑膠的,還是噴漆鐳雕等等,如果你拆下他們,他們就始終一個樣子:

是的,這一切不是巧合,這是一項安全設計,也是很多人用生命換來的安全設計

這一設計的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意外錯誤的升起車窗

而且該按鈕的造型設計必須與這一沉坑造型一起採用,且按鈕的最高點不得高於沉坑的表面,沉坑的尺寸同時受到嚴格限制

這樣的設計,包括沉坑的開口大小,都是為了保障,除了手指可以伸入沉坑這個開口中,且只有向上的動作可以升起車窗,除此之外,無論哪個方向運動過來的身體部位,比如手肘,掌心,衣服的袖口,包帶,等等,沒有任何常見的車內的東西,可以使得這個按鈕向上的動作被錯誤觸發。

除了手指,其他任何誤觸發,只能導致降窗行為的發生,而最大概率去限制錯誤升起車窗的發生。

(tips:我們都知道駕駛員側有4扇車窗的最高控制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合資車比如凱迪拉克會給你“後排車窗一鍵降窗”功能,卻限制後排“一鍵升窗”的能力,當然迫於國內壓力,認為這是減配,在中期改款后好像給了,加個程式的事情…)

因為這些設計,都是各國用血的代價換來的

當年,我在第一次科普這個內容的時候,很多人和我說車窗有防夾功能,“理論上沒錯”,但很多車沒有,即便有,後車窗的斜角也如剪刀般,不需要多大力度就可以輕易對幼齡兒童的氣管造成致命傷害,更何所有感測器的靈敏度都隨時間衰退……

如今我相信大家可以信任我們這些“理論”結合實踐的專家了

真正優秀的設計,他就如同拉鍊一般,即使產品歷經數代技術變遷,而他卻依舊好用且無法替代。

在汽車設計上有很多需求和安全相互矛盾的點,這個時候設計師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個車窗升降按鈕的設計,即便我們已經不知道這個設計的發明者是誰了,但我們依舊感謝他的智慧。

現在買車必須純電啊
現在買車必須純電啊
2025-03-25 23:43:26
智能駕駛迎面而來
智能駕駛迎面而來
2025-03-29 0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