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認知里,輻射就像一個神秘又可怕的 “幽靈”,一旦提及,不少人都會眉頭緊皺,心生畏懼,彷彿它是洪水猛獸,避之不及。走在大街上,要是聽到有人在討論輻射,旁人往往會不自覺地豎起耳朵,眼神里透露出擔憂。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大家對輻射缺乏深入的瞭解。就如同那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所說:拋開劑量談傷害,那可就有些不切實際了。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如同置身於一個 “輻射場” 中,不過別慌,這大多是自然輻射。當我們仰望星空,來自浩瀚宇宙的射線正悄然穿過大氣層,灑落在我們身上;腳下的土壤,看似平靜,實則也在默默釋放著輻射;甚至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從田間的蔬菜到餐桌上的肉類,都可能帶有一定的輻射劑量。據科學研究表明,這些自然輻射劑量大致在 2.4 - 3mSv(輻射劑量單位)。除了這些自然背景輻射,現代生活中各類電子設備也在源源不斷地產生輻射。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在眾多輻射源中,醫療檢查所帶來的輻射,尤其是肺 CT 檢查產生的輻射,可能是最為熟悉,也最讓人擔憂的,特別是對於那些肺結節患者來說,更是如此。
在醫院門診,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患者神色緊張地走進診室,手裡緊緊攥著之前的檢查報告,坐下後,便迫不及待地向醫生詢問:“醫生啊,我這肺結節得定期複查,每次都要做肺 CT,這輻射對我身體傷害大不大呀?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肺 CT 會讓肺結節癌變,這是真的嗎?” 作為一名在公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臨床一線奮戰了超 40 年的主任醫師,面對患者們這般憂心忡忡的模樣,內心十分理解。但很多時候,過度擔憂反而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就像背著沉重的包袱前行,身心俱疲。
那麼,對於醫療輻射,到底該如何看待呢?其實,醫學上有一個安全標準,一般建議將每年接受的醫療輻射控制在 20mSv 以內。以常見的肺 CT 檢查為例,一次常規的平掃 CT 輻射劑量大約在 10mSv。不過,現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低劑量 CT 橫空出世,它的輻射劑量僅為常規 CT 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也就是 1 - 2mSv,關鍵是,這麼低的劑量卻絲毫不影響診斷的準確性。而增強 CT 或者 PET - CT,雖說輻射劑量相對較高,但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突破 20mSv 這個安全界限。
了解了這些關鍵數據后,我們心裡就有了底。對於健康的普通人而言,每年進行 1 - 2 次常規的檢查,完全無需過度緊張。要是優先選擇低劑量螺旋 CT,檢查的次數還能適當增加。再看看肺結節患者,通常醫生會建議他們 6 - 12 個月進行一次隨訪,算下來,一年做 1 - 2 次 CT 檢查,這樣的輻射量在安全範圍內。而對於那些中高危的肺結節患者,可能需要 3 個月就隨訪一次,一年算下來要做 4 次 CT。但別擔心,如果採用的是低劑量螺旋 CT,同樣也是安全的。就拿我們醫院的醫生來說,為了自身健康,每年也會進行兩次肺 CT 檢查,像我,都快 70 歲了,一直堅持這樣的檢查頻率,身體也並未出現任何異常狀況。
還有一部分極高風險的肺結節患者,這個時候,就需要全面權衡利弊了。相較於病情可能帶來的嚴重危害,輻射造成的傷害就顯得相對較小了。就好比在兩條危險的道路中,我們只能選擇危害較小的那一條。要是因為害怕輻射而延誤了病情,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既然輻射劑量越小越好,那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來降低輻射劑量呢?下面這些小妙招可要記好了。
首選低劑量 CT
低劑量 CT 絕對是降低輻射劑量的 “利器”,它的輻射量僅有常規 CT 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卻能出色地完成診斷任務,不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所以,在進行肺 CT 檢查時,大家不妨主動和醫生溝通,詢問是否可以採用低劑量 CT。
主動告知醫生病史
很多患者可能不知道,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以及近期的檢查情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你近期剛做過 CT 檢查,再次就診時,一定要把之前的檢查報告帶上,提供給醫生。這樣,醫生就能根據你的過往檢查結果,判斷是否有必要再次進行 CT 檢查,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減少輻射暴露。
合理使用防護設備
在進行 CT 檢查時,如果條件允許,患者可以穿戴鉛圍脖、鉛衣等防護設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裝備,可有著大作用,它們能夠有效地保護我們身體較為敏感的部位,比如甲狀腺和生殖器官,減少輻射對這些部位的傷害。
杜絕非必要檢查
有些人一旦得知自己有肺結節,就陷入了過度擔憂的狀態,總是頻繁地要求進行 CT 檢查,恨不得天天都能知道結節的變化情況。但實際上,頻繁檢查不僅會增加輻射劑量,還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所以,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就盲目地選擇檢查,只有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檢查,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