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提前預定 2025 年度最佳笑話了。
科普的目的是讓更多人理解科學,而不是讓科學變得面目全非、更像巫術。
我們該警惕的不僅是科學錯誤 / 謠言的病毒式傳播,更是這種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普對公眾的慢性荼毒。
某音在 3.14 國際數學節發佈了活動視頻,耗時 31.415926 小時結果做出來一坨勾史,聲稱能夠「帶你通關人類文明秘笈」,這是人類文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在不到 2 分鐘的視頻中,出現了 10 位某音數學博主,在 AI 生成的視頻背景下,依次說出了以下看似高深莫測的內容:
1. 從雅典學院的幾何狂想,到 MIT 實驗室的 AI 推演,數學始終是萬物的元語言。
2. 莫比烏斯環在量子晶元上重生,這個拓撲魔術正顛覆傳統電路設計。
3. 商朝青銅器上的方圓紋,竟藏著勾股定理的雛形。
4. 當克萊因瓶在四維空間吞噬內外概念時,我們是否也困在三維認知的牢籠裡呢?
5. 最新《Nature》論文顯示,章魚神經元網路與黎曼 \zeta 函數圖像存在令人震驚的拓撲同構。
6. 曼德波羅說破真相,你呼吸的肺和頭頂的銀河系都是分型公式的 Ctrl C 和 Ctrl V。
7. 我給實驗室鸚鵡螺做的 CT 掃描,它的腔室生長方程居然和我的奶茶消費指數曲線高度吻合。
8. 歌德筆下舒展的藤蔓,原是液態幾何的抒情詩。
9.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本質是彭羅斯鑲嵌的物理呈現,藝術終究是數學的感性表達。
10. 當 DNA 扭出黃金螺旋,星雲舒展成莫比烏斯環,宇宙的終極答案,原是數學寫給時空的情書。
宇宙本就是數學的具象化舞蹈,每個公式都在時空中等待被重新賦形。
你是否覺得:哇,看不懂,但好像很牛逼的樣子?
這可能是許多人看到這種夾雜著一堆專業名詞的「高深」科學表述時的第一反應,似乎涉及到複雜的數學和物理,就彷彿觸及到了某種宇宙的終極奧秘。
但它們實則充滿了偷換概念、誤導性、甚至是徹頭徹尾的科學錯誤。
其中不乏可以競爭人類 2025 年度最佳笑話的錯誤:
在第二節,我將會按照「爆笑如雷」的程度,從最令人難繃的科學錯誤開始進行分析[1],看看這些「高大上」的科學表述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笑點[2]。
另外,該視頻開頭已經表明是 AI 生成的(注意,我不認為文案也是 AI 生成的,除非參與某音活動的數學博主都是在自己砸自己招牌,或者他們水準低到讀文案也沒察覺到其中存在過於離譜的錯誤),所以對視頻內容我不會進行討論。
尤其是隨便截一幀,就能看到視頻里多如牛毛的錯誤,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裡面充滿著大量意義不明的符號,數學公式都是亂寫,唯一對的還是 c^2 = c^2 這種廢話。
8. 歌德筆下舒展的藤蔓,原是液態幾何的抒情詩。
我撓破了十個腦袋,也沒想明白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和文學家歌德(Goethe)之間有什麼關係?
唯一相關的可能是他們在中文翻譯里的頭兩個字發音都是 gē dé 吧。
至於後文的抒情詩,可能指的是歌德的文學作品,也可能指的是巴赫的音樂作品(這樣與歌德合體,他們就能組成一個哥德巴赫了)。
你可能還想問「液態幾何」是什麼數學領域?
抱歉,這個名詞我從來沒聽說過,檢索 Liquid Geometry 也沒有找到任何數學相關的結果[3]。
10. 當 DNA 扭出黃金螺旋,星雲舒展成莫比烏斯環,宇宙的終極答案,原是數學寫給時空的情書。
眾所周知,DNA 分子具有雙螺旋結構,螺旋週期大約是 10~12 個鹼基對,這是均勻的規則螺旋。而黃金螺旋(斐波那契螺旋)是一種對數螺旋 r = a\, \mathrm{e}^{b\theta} ,它和 DNA 分子的雙螺旋沒有關係。
唯一相關的可能是它們名字裡都帶了個「螺旋」吧。
另外,莫比烏斯環是二維不可定向曲面,而星雲是星際氣體和塵埃的集合體,它的形態由引力坍縮、磁流體動力學等複雜物理過程決定,至少目前從已知的情況它不會自然形成一個莫比烏斯環。
3. 商朝青銅器上的方圓紋,竟藏著勾股定理的雛形。
因為視頻是 AI 製作的,我不能用來考證是否存在商朝的青銅器和視頻上的形狀符合。
但是顯然圖中截取到的畫面僅僅是一系列圓圈,壓根就不是直的,把它強行聯繫到勾股定理上只能說過於勉強了。
其次,密碼學依賴的數學工具主要集中在數論、抽象代數、複雜度理論等,和勾股定理有什麼關係?難道我通過測量三角形的邊長就可以破解你的銀行卡密碼嗎?
7. 我給實驗室鸚鵡螺做的 CT 掃描,它的腔室生長方程居然和我的奶茶消費指數曲線高度吻合。
給鸚鵡螺做 CT 掃描勉強能夠理解(雖然你直接把它剖開就能看到它的腔室是什麼樣子)……
鸚鵡螺的腔室遵循的是對數螺旋曲線,也就是我們在 2.2 節里提到的 r = a\, \mathrm{e}^{b\theta} ,這種結構其實在自然界中相當常見,如下圖所示:
但後半句的「奶茶消費指數曲線」我不能理解是什麼具體函數,難道你買奶茶花的錢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會指數爆炸性增長嗎?不管具體情況如何,這隻是時間序列數據,和鸚鵡螺的空間生長沒有直接數學聯繫。
即便你突發奇想,奶茶消費曲線和鸚鵡螺生長的對數曲線能夠吻合,這也並不能說明這兩者之間有任何因果關係。現實世界中,有許多毫無關聯的現象可以在統計學里表現出高相關性,這方面的笑柄已經足夠多了,在此便不補充了。
9.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本質是彭羅斯鑲嵌的物理呈現,藝術終究是數學的感性表達。
「無限鏡屋」是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4]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鏡面反射和燈光製造視覺錯覺,創造出無限重複的效果,這顯然具有一定的週期性或者分形結構。
而「彭羅斯鑲嵌」研究的是如何在不重複的情況下覆蓋平面,它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週期性[5],在一些準晶體中可以觀察到類似的結構(但它不具有傳統晶體的平移對稱性)。
所以《無限鏡屋》顯然不是「彭羅斯鑲嵌的物理實現」,這是錯誤的類比,二者沒有直接數學關係。
2. 莫比烏斯環在量子晶元上重生,這個拓撲魔術正顛覆傳統電路設計。
這句話說的非常模糊,我認為這裡指的是拓撲量子計算。
很不巧,這一塊我比其他內容要更熟悉一點。關於拓撲量子計算我在此前也寫過不少回答和文章有所介紹。拓撲量子計算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量子資訊編碼在系統的拓撲簡並態中,這樣由於拓撲保護,量子信息對於局部雜訊有天然的穩健性。
任意子正是二維拓撲物質中的准粒子,對非阿貝爾任意子進行 braiding operation,就可以執行邏輯門操作,從而實現量子計算。
這些性質聽上去非常優美,也是天然適合量子計算的,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可靠的拓撲量子計算平臺。唯一相關的進展是微軟公司在今年 2 月發佈的 Majorana 1 量子晶片,但其中沒有造出 Majorana zero modes,有比較大膽的量子物理研究人員甚至給出了 bullshit 的評價:
所以拓撲量子計算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論上,目前更靠譜的是超導量子計算、中性原子量子計算、光量子計算等,原文中提到的「這個拓撲魔術正顛覆傳統電路設計」完全是無稽之談。
而且真正有用的拓撲結構,比如量子霍爾態、拓撲超導態、自旋液體等,都是通過量子態的拓撲性質(比如拓撲不變量、任意子等)來實現計算的,而不是依賴莫比烏斯環這樣的經典幾何圖形。
如果原作者能向我提供有關莫比烏斯環上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相關 paper,我一定會認真研讀。
5. 最新《Nature》論文顯示,章魚神經元網路與黎曼 \zeta 函數圖像存在令人震驚的拓撲同構。
因為我不是生物領域的從業人員,這部分內容我並不熟悉,不好做評價。
這裡的拓撲同構可能是指同胚,即兩個拓撲空間存在連續雙射,且逆映射也連續的關係。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咖啡杯和甜甜圈之間是同胚的。
我很難想像章魚的神經元網路和 \zeta 函數圖像之間會存在同胚關係,畢竟一個是生物結構、另一個是函數曲線(甚至都未指定是何種形式繪製 \zeta 函數曲線)。
但我依據 octopus(章魚)、network(網路)、Riemann(黎曼)為關鍵詞,在互聯網以及《Nature》上並沒有查到任何相關的論文。
如果原作者能向我提供相關論文來參考,我在此表示感謝。
1. 從雅典學院的幾何狂想,到 MIT 實驗室的 AI 推演,數學始終是萬物的元語言。
4. 當克萊因瓶在四維空間吞噬內外概念時,我們是否也困在三維認知的牢籠裡呢?
6. 曼德波羅說破真相,你呼吸的肺和頭頂的銀河系都是分型公式的 Ctrl C 和 Ctrl V。
剩餘的這三句話細細琢磨也有點問題,但也不算過分離譜,在此便不吹毛求疵了(比如錯字、過分誇張等)。至少相比以上的所有內容,這三句話算是勉強能看得過去的了。
科學傳播的核心應該是準確、嚴謹,而不是嘩眾取寵。無論是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在推廣科學知識時,都應當優先考慮內容的真實性,而非為了流量刻意製造神秘感。
某音平台應該加強對科學內容的審核,避免誤導大眾,同時也為其他平台敲響了警鐘(至少我認為知乎在這次 3.14 數學節活動就不乏很多精彩的科普回答[6])。而我們作為讀者和觀眾,也應該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看似高大上的話術蒙蔽,用科學精神去辨別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科學的美不在於神秘化,而在於它的邏輯性和可驗證性。
真正的科學,不是一場供人膜拜的魔術,而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最震撼人心的美,從來不在迷霧之中,而在穿透迷霧的光
另外,我認為題主應該給我支付觀看此視頻的精神損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