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嘛……請看地圖:
另外,古代的信德和古吉拉特屬於經濟條件非常差的地區,唯一依賴的就是沿海港口產生的貿易經濟,並通過貿易產生了瓦拉比大學(與那爛陀大學相當)的學術中心:
但是,自印度河流域乾旱化和薩拉斯瓦蒂河乾涸以來 ,古吉拉特、信德、拉賈斯坦、旁遮普變得乾旱,因此誕生了大量的遊牧民族和遊牧部落,逐雨季和水草而居,事實上直到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這些省份依然有遊牧民族存在,這些遊牧民族在兩國邊境草場的穿越也製造了不少外交衝突。
在當時的印度人眼裡這片曾經誕生的印度河文明的土地已經是邊荒野蠻人地區了,比如現在德里蘇丹國時代被視為拉其普特人的阿比拉人就是遊牧部落,自古以來就被當地的印度教統治者視為野蠻人,甚至在他們拉其普特化的一百多年前,他們依然被當做野蠻人。
這就是古吉拉特,作為瞿折羅王朝的龍興之地,結果仍然要通過分封軍事藩鎮的方式來控制,因為出了城市,就是這些四處遊牧的部落,而農民和農田大多都是圍繞在城市。
瞿折羅-普臘哈蒂王朝同時也對將信德地區從阿拉伯統治中解放出來不感興趣,一方面他要參與三國爭霸,另一方面這些頻繁叛亂不好統治的遊牧民族就留給倭馬亞王朝頭疼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阿拉伯信德省頻繁叛亂,根據伊斯蘭的畢竟是幾年換了好幾個總督。
加上塔爾沙漠幾乎將信德省與次大陸其他地區隔開,因此不適合大規模軍事行動,當地統治者只需要少量的精兵固守在城堡就可以以逸待勞,而當地的城市型經濟,也導致入侵者如果拿不下來幾座大型城市,就會彈盡糧絕而後撤。
倭馬亞王朝東侵印度,就是被瞿折羅王朝通過堅守待援和襲擾後勤擊敗,後來的拉其普特列國時代、德里蘇丹國、莫卧兒王朝時代當地的統治者都是用這種老方法來對抗。
迦色尼的馬哈茂德入侵印度在旁遮普陷入當始還是遊牧民族的賈特人氏族的遊擊戰爭,後來的錫克人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折騰莫臥兒王朝。
最經典的拉其普特列國時代,馬哈茂德入侵古吉拉特,結果陷入了索蘭基王朝領導聯軍包圍網,馬哈茂德決定鋌而走險,兵行險招經由信德的曼蘇拉返回,儘管連接古吉拉特邦和信德的路線比通往木爾坦的沙漠路線更危險。
所以在古代要想攻打俾路支,要麼從北控制喀什米爾→旁遮普南下,要麼就是從南伊朗方向,海軍配合攻佔沿海城市。
而伊爾汗國從來就沒有控制過這兩個方向,何談攻打俾路支呢?
這裏順便說一下旁遮普。
在現代人印象中,旁遮普是農業大省,實際上旁遮普的農業開發很晚,是在莫臥兒王朝時代才逐漸成為農業大省,甚至錫克帝國都對旁遮普省的農業投資不太感興趣。
一直到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為了征服印度河流域的遊牧民族比如普什圖人、賈特人等,在印度河流域進行大規模的運河工程通過農業化來進行經濟上的征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史學中稱為運河殖民地。
在旁遮普高地,英國殖民政府引入了運河灌溉系統,使數百萬英畝土地得到耕種,同時實施殖民計劃,説明建立了由旁遮普農民居住的村莊,它是 1892 年建立的最大、最早的運河殖民地之一。
直到現代該邦約 95% 的農田依然要通過運河或灌井灌溉,旁遮普邦農業目前困境的是地下水正在迅速減少,自 1973 年以來,水位已下降 10 米,而且下降速度還在加快。
在莫卧兒之前,旁遮普、犍陀羅、白沙瓦、喀什米爾一直是重要的貿易和商業中轉中心,通過絲綢之路從印度到西亞和東歐的貿易十分活躍,大多數陸上貿易是通過開伯爾山口進行的,它將恆河地區與阿富汗連接起來,並一直延伸到中東和中亞。
所以現代人對於犍陀羅、白沙瓦、喀什米爾這些巨集大的古代工程往往會非常的不解。
以至於在西方的一些英語和俄語的鍵史論壇和話題,這古代的工程成為印度和阿富汗甚至是西方偽史論的主要依據之一,理由是當地的經濟包括阿富汗無法支撐這麼龐大的古代工程,包括還有阿富汗地區的一些古代希臘城市遺址都是英國人偽造的。
所有的統治者在當地的控制基本上只限於城市和圍繞著城市中心的農業定居點,其他的廣大地區都是遊牧民族的地盤。
造成這一點的是氣候原因,在炎熱季節,即從四月中旬到六月底,溫度可能達到 49 °C 。
到了季風季節,即從七月到九月,才會開始下雨,而隨後就快速進入冬季,一月份的夜間溫度降至 5 °C ,白天降至 12 °C ,冰雹和突如其來的暴雨非常的頻繁,所以這一片地區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古代統治者難以確定有效的基層統治力,西、中旁遮普地區比信德幸運的地方在於它鏈接絲綢之路。
而因為喜馬拉雅山附近的地區和哈里亞納邦地區通常比遠處的旁遮普地區氣候更適宜,所以現代人心目中全是山區的喜馬偕爾邦反倒是農業地區。
在古代,印度的統治者反而能在這些現代人認為是山區高地的地區形成有效的基層統治力,抵抗入侵者。
這為什麼看歷史從中亞方向入侵印度的統治者往往會繞開這個喜馬偕爾地區,並且硬啃哈里亞納地區(東旁遮普),而西、中旁遮普地區往往是一戰即過。
當然對於入侵者來說,這當然非常的nice。而一旦他們當他們化身統治者的時候,西、中旁遮普地區這些難以統治的遊牧民族就又成為他們的痛處了。
所以在古代,恆河地區的印度統治者對抗中亞方向的入侵,其痛處並不是開伯爾山口,在古印度商稅和貿易稅是重要的稅源,沒有開伯爾山口連結絲綢之路又哪裡來的錢呢?
真正的痛處而是西、中旁遮普地區,而偏偏他們的統治中心離這些地區又太近,地理上又一馬平川,而在古代的生產力條件下又往往難以開發這些土地,而活躍在這些地區的遊牧民族又會加入入侵者,充當嚮導並參與劫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