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沒能恢復唐朝的服飾,所以太平天國也沒能恢復明朝的服飾。
明代的輿服制度裡有大量的蒙古元素,但元代並沒有廢除宋金之制而完全改用蒙制,金朝也沒有完全廢除宋遼之制而完全改用女真制,同樣,遼國那邊也沒有完全廢除唐朝制度而完全改用契丹制,所以遼金元的衣冠都是在唐宋傳統漢式衣冠基礎上加入了一些他們本身民族特色,根子是沒變的,而對於最正式的袞冕更是完全承襲,比如金朝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準備去燕京跑一趟,於是禮部製作天子袞冕之制,其中禮服的袍、裳、方心曲領、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具劍、綬、佩、褵、襪一應俱全。這一串術語里頭其他的不好懂,方心曲領應該知道吧?就下圖掛脖子上的那個上圓下方的白邊裝飾。
還有袞冕,冕天板長一尺六寸,廣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身圍一尺八寸三分;袞用青羅夾制,五彩間金繪畫,正面日一、月一、升龍四、山十二,上下襟華蟲、火各六對,虎、蜼各六對(《金史·輿服志》)。隔壁宋朝的袞冕, 冕板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袞服青衣八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宋史·輿服志》)。基本上形制一樣,冠冕連尺寸都一樣。
所以,你以為金朝皇帝從來都是這個打扮:
實際上人在正式標準大場面的時候是這個打扮:
元朝也一樣,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元朝制定的冠冕制度,冕天版長一尺六寸,廣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身圍一尺八寸三分;袞衣用青羅夾制,五採間金,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所以這跟宋金有什麼區別嗎?甚至元朝還直接去參考唐朝官服制度,大德十一年九月有關部門拿著“唐制”出了一版冠冕方案,可惜(也可以說是萬幸)的是“事未果行”,沒實行,要不然這元朝的畫風可就更詭異了。
所以等到明朝的時候,根本不需要怎麼去刻意“恢復”,因為傳統漢制冠服制度壓根沒斷,尺寸還是那些尺寸,裁縫還是那些裁縫,只是其中夾雜了很多元朝質孫服、姑姑冠、大帽之類的蒙制服飾,所以該去的去,該改的改,然後正常使用就行了,至於是不是唐制,你說是他就是。
但太平天國面臨的不是這個情況啊,都不用說什麼冠冕之制,連最普通的斜襟都沒了快二百年了,想恢復就得指望考古,怎麼恢復?
前段時間忘了從誰的直播間看到了一句頗為有趣的話:有些東西如果斷了傳承,再撿回來,它就不是傳承了,而是政治或者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