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面積」絕非古典政權綜合實力的「第一要素」,「人口數量」與「可耕地面積」才是。「國土面積」甚至可以排到「冶煉技術」「宗教信仰」「律法水準」等各類要素之後,而後面的這幾個要素,無不受「人口數量」與「可耕地面積」的影響,西元560年左右的北周與北齊,便是這一規律的生動體現。
雖然我們通過歷史地圖看到的北周國土面積確實大於北齊,但北周的「人口數量」「可耕地面積」比起北齊而言,那就是遠遠不及的存在,如果再疊合前兩要素構成的經濟基礎,培育的「冶煉技術」(手工業)、「宗教藝術」(文化)、「律法水準」(制度)三個方面,北齊更是當時東亞世界的翹楚,周、陳兩國加在一起,應該剛好能夠達到北齊的程度,所以,北周群臣的認知,並沒有什麼問題。
「人口數量」與「可耕地人口」在以農耕為基礎的古典帝國,總是正相關的,北齊在其存續的絕大多數時間里,佔據著「黃淮海平原」或「華北平原」全部,是中國自古以來可耕地面積最多的一片廣大區域,總面積大約35萬平方千米,在今天的可耕地面積達到2.8億畝。黃淮海平原是古代中國可耕地佔比最大、水利建設難度最低、集中連片程度最好的一個區域,所以長期作為經濟中心存在,人口密度、財稅收入在安史之亂以前,一向是古代東亞第一的存在,直到今天都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平原,擁有3億多人口。
而北周政權別看「國土面積」很大,決定「可耕地面積」的盆地與平原,只有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兩大塊,剩下就是河西走廊的綠洲郡縣與隴西山地的河谷郡縣,很難形成足以抗衡北齊「可耕地面積」的規模。而南陳則僅僅掌握六朝開發不久的長江沿線與環太湖平原,以及嶺南地區,「可耕地面積」是遠遠比不上北齊的。而且,長江中游兩岸處於北周、南陳分治,長江下游兩岸處於北齊、南陳分治,南陳的大量「可耕地」都在長江防線南側,戰略上相當局促。
北齊掌握的編戶人口峰值大概在2200萬,北周在滅齊之前的編戶人口大概在900萬,南陳的編戶人口大概在240萬,這就是「可耕地面積」所決定的「人口數量」。南陳與北齊加在一起,也就剛剛超過北齊一半,「可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才是決定古典政權「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說,在「東北平原」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之前,在唐宋之際經濟中心南遷「長江中下游平原」之前,「黃淮海平原」在古代的東亞世界,那就是冠絕群雄的存在。誰能掌握完整的「黃淮海平原」,那就至少是經濟實力獨步東亞的存在,只要不驕奢淫逸玩脫了,統一天下的概率還是蠻大的,至少敵國是決不能掉以輕心的。
再舉一個直白一些的例子,新疆的總面積相當於河南省、山東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陝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湖南省的總和,但是新疆的經濟實力能比得上其中任何一個省級行政區么?顯然不能。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土地上的資源「密度」遠比土地的「面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