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枇杷供品 蘇州博物館藏
春水玉帶扣 無錫博物院藏
小粉爐 南京博物院藏
金鑲寶花鈿 江陰青陽明鄒氏墓出土
金累絲蝶趕花簪
徐達家族墓出土
金鑲蜜蜂 南通博物苑藏
金嵌寶大花頂簪簪首 江陰青陽明鄒氏墓出土
桃花盛開、海棠綻蕊、櫻李次第開放,直到春雨撒野,落英繽紛,鋪成抵達四月的粉色花路。博物館里也有一片老祖宗們親手“種”下的春天,不論晴天雨天,這裡的花朵都在盛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整理報導
一
江南的春天是粉色的。梅花之後,櫻杏桃梨次第開,觸目都是粉色的雲朵。
南京博物院藏的小粉爐最近一躍成為頂流。它可是乾隆帝的心頭好。蓋爐為粉紅色,整器採用芙蓉石打造,通體布滿天然紋理,腹部雕飾對稱的兩組蟠螭和鋪首銜環耳,蓋頂也雕飾有四條小蟠螭。器物整體色澤溫潤均勻,造型古樸,又隱含靈秀之氣。
鎮江博物館也藏有一件粉色玉石器物,不過它是小粉瓶,瓶體也是採用芙蓉石製作,芙蓉石質地溫潤細膩,色澤粉嫩柔和,瓶身圓潤,線條流暢優美。瓶身雕刻有精美的花鳥紋圖案,鳥兒的羽毛、花朵的花瓣等細節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兩件姐妹器物,凝春色於玉石,透出淡淡粉暈,似桃花初綻。
江南的春天是綠色的。柳色青青,春水蕩漾。器物上釉色里的天青、瓷紋間的花卉無不流溢出春的氣息。
南京長干寺長干塔地宮出土的香具,琉璃質地,通透靈動,從飽水時的翠綠,到乾燥后的湛藍,恰似春色在煙雨與晴空間流轉;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青花器物,盤心用青花畫一提花籃,盤口勾勒花卉紋裝飾,青花色澤濃郁、花朵密布層疊,如百花在春天裡釋放生命。
“道是渠儂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蘇州博物館藏的越窯青瓷,釉色如春水凝碧,盡顯秘色瓷的絕美風華。釉色與花色的搭配和諧互襯。碎紋使淺湖般的青色釉面起了波瀾。
若是在古代,到了春日,女子的頭上更會春意盎然。江陰青陽明鄒氏墓出土的金鑲寶花鈿,上面各式花卉,均在花芯鑲嵌寶石,花朵間更點綴小金葉。南通博物苑藏的蜜蜂樣式的金啄針,是一件象形之作,盛妝時,可別在整幅頭面上。如果再別上幾朵金銀製作的花簪,那就是戴著一整個活潑潑的春天。
蘇州博物館藏的雍正年間鬥彩牡丹蝴蝶紋盤,真是熱鬧。器芯雙藍圈內用青翠色調的青花繪畫湖石,並雙勾牡丹的枝、葉、花及兩隻翩翩的蝴蝶輪廓,再在青花輪廓內填以薄而淡雅的紅、黃、赭、綠色作花、蝶、枝葉的色彩。器外壁以同一方式繪湖石、花草、芙蓉和蝴蝶。春日勝景莫過於此。
早熟的枇杷3月就上市了。在蘇州博物館內,還藏有一件陶制枇杷供器,為1987年蘇州三元新村元代石槨墓出土,灰陶製成,上有枇杷果實六十八顆,粒粒飽滿,大如真果。有十余片枝葉纏繞其間,錯落有致。枝葉果實堆塑成山形供器,寓意“枝繁葉茂”“子孫滿堂”。
常州博物館藏的褐色羅地貼繡牡丹蓮花紋荷包,2018年8月發現於周塘橋南宋墓。從這隻荷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宋式生活的氣息,領略南宋人世俗生活的風雅。
二
單純的花啊朵兒,司空見慣,老祖宗還在飾物上為我們留下動態的春日場景。
南京徐達家族墓地出土過一件金累絲蝶趕花簪。這支金簪構圖借鑒寫生筆墨,斜出一枝牡丹,枝頭一朵大花,側枝幾朵小花,含苞待放,枝葉間棲一隻採花蝴蝶。描摹的正是牡丹盛開蝴蝶翻飛的春日勝景。累絲做成的花葉和蝴蝶上面共焊著九個素托,原先上面應都嵌有寶石,今只存一顆。背面枝梗上焊一扁管,應是用作插簪腳。
據學者揚之水在《奢華之色》中考證,“蜂蝶花卉組合圖案,設計構思大約得自五代兩宋以來繪畫中的花卉草蟲寫生小品”,“作為裝飾紋樣,曾流行於宋代織繡”,到了宋金元時代,這類紋樣才被移用於金銀首飾。有一部《天水冰山錄》,較為詳盡地記錄了明代巨貪嚴嵩家的資財。在首飾部分,可見“金廂蝴蝶穿梅翠首飾一副”“金廂蝴蝶戲花珍寶首飾一副”“金廂雙蝶牡丹珠寶首飾一副”“金廂蜂採花釵一根”“金蝶戀花釵四根”。
無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春水玉帶扣。這件玉器由帶鉤和帶佩兩部分組成,1960年出土於無錫市軍嶂山堯歌里元代錢裕墓。
錢裕,字寬父,無錫人,系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鏮的後裔,葬於至治元年(1321年)。
帶扣是中國古代男子腰帶上的束帶用具。錢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帶扣由帶扣和帶鉤兩部分組成,長8.3釐米,寬6.7釐米,厚2.2釐米。因埋藏於地下長達600餘年之久,器身遍佈土沁及灰斑。
所謂“春水”,是指遼、金、元代的北方貴族在春季進行圍獵時,放飛海東青捕獵天鵝的場景。整件作品以水、荷花、蘆葦等為背景,荷葉上方有一隻細身長尾的海東青,目光炯炯正回首尋覓,尋找機會捕捉天鵝。下方一隻天鵝張口嘶鳴,正驚慌失措地展翅潛入荷叢之中。這件玉器抓住了雙方最佳的情態瞬間,形神兼備,極富藝術感染力。
這件玉帶扣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元代北方貴族生活的一個縮影。它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貌。
據瞭解,在西元8世紀至14世紀的遼、金、元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在春天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春水狩獵活動,秋天還會進行娛樂性的秋山圍獵活動。狩獵活動一般由皇帝親率群臣進行,場面歡慶而隆重。這一活動一直保留到元代。據文獻記載,長春洲東北三十五里的鴨兒河以北的地方便是當年春季狩獵的場所。
這件春水玉帶扣是元代玉器的流行款式,反映的正是春季狩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