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程國政
隆黛爾宮一角。 作者供圖
■程國政
不久前的拉脫維亞之行,我的最大感受便是:這座波羅的海邊的隆黛爾宮簡直就是一座中國陶瓷博物館!
外觀嫩黃乳白的隆黛爾宮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複建的,建築內部基本依照18世紀的樣貌佈置。一進隆黛爾宮的大門,就被一件“身高”如四五歲孩童的青花瓷敞口瓶驚豔,幾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正坐在它前面的白色長凳上張望,難道不怕碰到?我心揪了一下。一行人繼續往裡走,宮殿內各種青花瓷、白瓷藝術品隨處可見。宮殿主人畢隆公爵的寢殿里竟然有兩座黑瓷壁爐,壁爐頂均作樓閣狀,四角有望闕,中間則是中西合璧的麵包式塔頂,仿佛大衣櫃站在牆角。
房間另一邊,五彩將軍罐靜靜地擺在大約是玳瑁為飾的小櫃上,我湊近看,罐體上的鳳凰栩栩如生,朝著牡丹而去,兩個罐子上都是一樣的情景,所謂牡丹一夜經微雨,鳳凰搖搖自然來。此外,還有青花梅紋將軍罐、元青花將軍罐、各種開窗圖案的將軍罐、青花瓜棱形將軍罐等,令人目不暇接。
隆黛爾宮始建於1736年,正逢清乾隆元年,是俄國第四位皇帝安娜女皇為內侍兼攝政王畢隆(她的情人)建造的夏宮。安娜女皇執政到1740年,即乾隆五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1762年登基,到1796年去世。她在位時將其珍貴的中國瓷器作為禮物贈予他的情人祖波夫王子。這樣,宮內有大量的康雍乾時期的瓷器就不足為怪了。但為何數量如此大、瓷器如此精美?這還要從古代海上貿易的攬金利器——中國的瓷器製造說起。
中國瓷器發展至宋,大行其道,朝廷採取寬鬆的海上貿易政策,於是人有多大膽,船就跑多遠,瓷器、絲綢等中國好物從海上販運到周邊國家就成為常態。到13世紀,馬可·波羅的遊記為歐洲人打開了一扇通往天堂的窗。書中的東方神秘國家,諸般美好令人沉迷嚮往。書中描述的青花瓷,其獨特的花紋、優雅的色彩,讓歐洲人不能自已,於是開始直接從海上往歐洲運輸中國瓷器,現在我國海域不時傳來一船一船的瓷器從海底被發掘的消息,那都是當年海上瓷器之路的船運物證。
那時的歐洲人極度癡迷來自東方的瓷器,領主、貴族們甚至願以強悍的戰士換取精美瓷器。上流社會皆以收藏中國瓷為榮,宮廷中不擺上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的瓷器,那就等同在貴族圈裡裸奔,擺得少了也往往遭到輕視。
歐洲早期瓷器由阿拉伯人經海路轉運而去,到市面上已漲價數倍甚至幾十倍,因為稀罕,所以貴,歐洲流傳一寸瓷片一寸金的說法。歷經千辛萬苦,歐洲工匠終於仿製成功,並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各種創新技術。
隆黛爾宮內的瓷器除了來自中國的以外,還有不少便是出自歐洲匠人的手筆,大多是乾隆時期風格,屬於值得炫耀的東方皇家時尚“同款”。研究者稱,這些精美的瓷器,很可能是專為隆黛爾宮定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的俄國,化學家維諾格拉多夫受安娜女皇之命,籌建瓷器廠。他與地質學家米哈伊爾共同研發出以俄羅斯本土原料製成的瓷器配方,並培養了首批本土制瓷師。初期,瓷廠主要生產帶有濃郁俄羅斯民族風格的瓷器,如鼻煙壺、茶咖啡巧克力杯、甜品容器以及復活節彩蛋等。隨著瓷器品質的不斷提升,功能用途不斷擴大,俄國瓷風格逐漸形成,其中不少作品也擺進了隆黛爾宮。
今天,我們在隆黛爾宮裡看到了源出中國、來自各方的瓷器,文明交流濃縮於一瓶一碗,陶瓷的世界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