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應識節氣美
更新于:2025-03-26 04:52:02

本文轉自:呼和浩特日報

圖片由作者提供

●殷耀

春分,是春天裡的第四個節氣,這時已是“春半”時節,在煙雨江南,已是“砌下落梅如雪亂”的時節,但像呼和浩特這樣的塞外,春天從春分節氣開始真的到來了。

從春分節氣開始,白天開始佔據上風。“春分正欲均天下”,節氣里的春分妙在一個“分”字,春分不僅平分了春天,還把一天的時間均勻地平分給白天和黑夜。每年的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從冬至節氣這一天開始,太陽從南回歸線向赤道、北回歸線移動,我們在北半球上感覺到白晝漸長黑夜漸短,但從冬至到春分的日子里,一天中黑夜的時間仍比白天要長。

當太陽直射赤道時,就到了“白天和黑夜”的春分時節,即白天黑夜到了一樣長短的一天。在春分節氣這一天,日出時間大致在早上六點,日落時間大致在傍晚六點。從春分節氣之後,太陽繼續向北移動,到達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最遠位置——北回歸線,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那一天就是夏至節氣,這是一年裡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以後太陽沿黃道從北回歸線開始折返,當太陽與赤道相交即太陽直射赤道時,就到了秋分這個“晝夜均而甘霍亭”的日子;秋分之後太陽繼續向南回歸線移動,當太陽到達其最南端的直射點南回歸線時又到了冬至。

從春分節氣開始,溫暖終於戰勝了寒冷。春分節氣不僅“白天和黑夜”,而且“甘霍亭”,即氣溫不冷不熱非常適中。過了春分節氣,太陽沿黃道由赤道繼續向北回歸線回歸,我們在北半球感覺到氣溫漸熱,因為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這句俗諺說明,春半寒盡正好耕種,從冬至節氣開始進入數九天,九九共八十一天,再加上九天正好是春分,到了“寒暑平”這個平衡點。

白天越來越長,天氣越來越暖,說明天地間陽氣越來越旺盛。冬至是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一天,但物極必反,恰恰是“至日陽初復”,冬至開始陽氣初生,所謂“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從冬至開始一陽復始,陰消陽息,到了陰曆二月下旬的春分節氣,呈現陽剛而強盛之象。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為十五天,每五天物候有一種變化,春分三候‌是:一候玄鳥至,玄鳥就是黑色的燕子,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築巢,帶來了春天;再過五天是二候雷乃發聲,到了該打雷下雨的季節;三候始電,天上雷鳴電閃,聲勢巨集大剛強,象徵陽氣盛壯萬物生長。

我們祖先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太美了,這些節氣的確立就是從包括春分在內的“二分二至”來確立劃分的。“二分二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人最早確立了夏至和冬至兩個節氣,然後確立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把白晝最長的夏至和夜晚最長的冬至確立后,再把白天和夜晚時間一樣長的二分即春分和秋分觀察確定,分別代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中間確定了,好比蓋房子有了四梁。

古人是如何劃定春分節氣的呢?《書·堯典》記載堯帝命羲仲等四位能乾的兒子分別居於四方,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節氣。羲仲駐守東海邊恭迎日出,到了白天同夜晚一樣長、黃昏時鳥星出現於正南方天空這一天,就確定為春分日,即“日,星鳥,以殷仲春。”與此相對應還有“雛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和“正”是確定的意思,“日”是白天和夜晚一樣長,是春分;“雛永”是白天最長的一天,是夏至;“宵中”是夜晚和白天一樣長,是秋分;“日短”是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冬至。這樣就確立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二分二至”節氣。

“二分二至”確立后,就奠定了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基礎。這好比把一個圓餅切了四份,然後每份的中間來切割一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這“四立”節氣也確定後,這樣“八節”就確定了,二十四節氣就好確定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有六個節氣,每個節氣為半個月,把這半個月分作三部分,即每五天總結對應一種代表性的物候變化,共由七十二候組成。古人劃分七十二候是為了指導農事生產,堯帝的幾個兒子是在黃河中下游的地方確定節氣的,所以七十二候所描摹的地理、氣候和自然景象,和我們塞北一帶還是差別很大。

“二分二至”這四個節氣按順序相隔九十天,從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秋分至冬至之間都是相隔正好九十天。一年運行下來陰陽出現偏差怎麼辦?有道是“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三年一閏五年再閏乃陰陽無差無錯”,所以聰明的先輩們發明瞭閏月這個辦法,糾正了陰陽與節氣日子出現偏差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與現在的公曆非常吻合,冬至這一天必然是12月21日、22日或23日的一天。過了冬至太陽從南回歸線向赤道、北回歸線移動,當太陽直射赤道時,就是春分時節,春分必然是3月19日、20日或21日的一天。

春分和秋分的“分”,是指把白天和黑夜平分的意思。晉代杜預注《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時說“日中,春、秋分也”,在一些先秦典籍中“日中”專指春分,唐代孔穎達解釋說“中者,謂日之長短與夜中分,故春秋二節謂之春分、秋分也。《釋例》曰:春秋分而晝夜等,謂之日中。”西漢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年中這樣的節氣有兩個,春分和秋分,只不過春分過後陰消陽長,秋分過後陽消陰長。春分和秋分的“分”還代表把季節中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到了春分節氣,離開寒冷的數九天已經又有九天了,春已將半,南方已是“春風桃李花開日”的時節,到了賞花踏青的好時節。“明朝種樹是春分”,在北方該到種樹的好時節了,“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藏書可以滋潤子孫的精神世界,種樹可以改善後代的生存環境。在我的家鄉托克托縣,“春分河流叛亂,清明河自清”,春分時節黃河開始融冰流淩,在春分時節,寒冷已經潰不成軍,春風把河面吹得很淩亂,用溫暖的柔情把堅冰感化成了波光粼粼的春水,寒冷呈現一副趕緊撤退的樣子,河面的堅冰瓦解成了一朵朵像雪蓮花一樣的冰淩,丹頂鶴、天鵝、野鴨等候鳥成群結隊在附近的河湖上嬉戲遊弋,燕子也快雙雙對對飛回來了!

春分節氣,是“二分二至”的第一個節氣,我們應該玩味這詩意節氣里蘊含的美好寓意,欣賞應時的物候美景。

東、西楊家橋
東、西楊家橋
2025-03-27 21:21:49
博物館裡的春天
博物館裡的春天
2025-03-27 23:08:44
雲岡石窟巡禮
雲岡石窟巡禮
2025-03-28 06: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