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新能源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但是最新數據顯示,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激增,我國退役鋰電池預計2030年將突破280萬噸。這些鋰電池退役后都去哪兒了?如何綠色高效回收?近日,江蘇開放大學“智鋰再生”團隊攜自主研發的技術走進安徽嘉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圍繞退役鋰電池回收的新技術進行了探討。
數據顯示,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激增,我國退役鋰電池預計2030年將突破280萬噸,但傳統濕法回收工藝存在高能耗、大量使用化學試劑等問題,需要配套專業的化工園區和大型設備,已成為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嘉奇能源科技工程師現場展示了公司的電池梯級利用產線,並坦言:“鋰電池深度回收的環保要求與技術成本,仍是當前最大挑戰。”
針對行業痛點,“智鋰再生”團隊自主研發了模組化電化學碳捕集膜蒸餾工藝。該技術可在無化學試劑添加的前提下,實現單/多價元素的高效分離(分離係數>14000)、碳酸鋰的高純度回收(>99.8 wt%)以及回收過程的零廢液排放;同時,該技術將通過對高溫煙氣中二氧化碳及廢熱資源的利用,創造可觀的碳匯、降低運行能耗,真正做到“回收即減碳”的物質閉環;此外,團隊開發的機器學習協同調控演算法,可動態匹配不同運行工況,即時優化反應參數,將碳捕集率提升35%,並大大降低了工藝管理複雜度。該團隊負責人閔豔表示,作為新時代環保科技工作者,未來,在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與循環經濟政策的推動下,團隊將深化與產業鏈上下游交流合作,推進新技術的落地與轉化。
月華 小風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