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中華虎鳳蝶活躍時期,近日有機構用網捕捉虎鳳蝶,揚子晚報進行報導之後,林業、環境、公安等多部門極為重視,正在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網捕虎鳳蝶事件”發生後,為瞭解虎鳳蝶考察活動的情況,記者雙休日到浦口老山、江寧湯山等多個虎鳳蝶棲息地探訪,發現很多當地居民和遊客並不瞭解虎鳳蝶,部分地區有人勸導,不過仍有機構帶著捕網進山,有些甚至是上海等地的外地團隊。專家建議加強科普宣傳,規範文明觀察,強化執法監管,平衡虎鳳蝶的保護、科普和觀賞。
研學機構帶著捕網,被工作人員攔下
“網捕虎鳳蝶事件”受到調查
中華虎鳳蝶(以下簡稱虎鳳蝶)是中國特有的珍稀蝶類,因其翅膀上獨特的虎斑狀花紋而得名。虎鳳蝶幼蟲以杜衡等馬兜鈴科植物為食,成蟲把卵產在杜衡這類植物的葉子上,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因數量急劇下降,虎鳳蝶現在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南京是虎鳳蝶在全世界的最大棲息地,經過多年的努力,這種美麗的生物在南京周邊的一些地方已有穩定種群,成為南京的一張“生態名片”。
南京的虎鳳蝶與其他地方相比,有一些特殊情況,紫金山、老山、湯山等虎鳳蝶棲息地就在人類居住的城市附近,並非位於保護區深處。這種條件方便了觀賞,但也增加了保護難度。
湯山的虎鳳蝶
根據虎鳳蝶的習性,成蟲每年2月份到3月底羽化出來活動,因此目前是考察虎鳳蝶的最佳時機,有很多本地研學機構週末帶著學員尋訪虎鳳蝶,上海等地也有很多研學機構帶著虎鳳蝶考察團來到南京。
然而近日在網上出現研學機構疑似用網捕捉虎鳳蝶並且捏在手裡的照片。揚子晚報紫牛新聞3月17日對此事進行了報導,引起很大反響。一些自然愛好者和研學機構告訴記者,林業、環保和公安部門對“網捕虎鳳蝶事件”非常關注,相關研學老師和機構正在接受調查。
另一個帶捕網進山的研學團
帶著捕網研學傳達的自然觀念教育讓人擔憂
“網捕虎鳳蝶事件”發生後,為了瞭解南京的虎鳳蝶情況,紫牛新聞記者到多個虎鳳蝶棲息地進行了調查。
3月22日,記者來到老山某景區,根據虎鳳蝶保護組織的監測,這裡有比較穩定的種群。當天陽光明媚,氣溫適宜,遊人如織。記者在景區旁邊的小路上發現了一隻虎鳳蝶,不過景區裡沒有看到有關虎鳳蝶的介紹,詢問一位店員哪裡能看到虎鳳蝶,店員有點意外,表示不知道什麼是虎鳳蝶。記者與一些遊客攀談,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虎鳳蝶,不知道這裡有虎鳳蝶。在山下的一處工地,記者問保安附近有沒有虎鳳蝶,他同樣表示不知情。
湯山此前是研學機構的虎鳳蝶考察團愛去的地方,滬蓉高速北側某地因為虎鳳蝶數量較多,地勢方便,尤其吸引了很多人,“網捕虎鳳蝶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23日,記者與一些虎鳳蝶保護志願者來到湯山,發現進入北側山區需要進行登記,山裡有時也有社區工作人員巡查。工作人員表示,早幾年這個季節很少有人來,然而最近人多了,有很多團隊。不過工作人員坦承,不知道什麼是虎鳳蝶,也不知道它屬於二級保護動物,只是因為接到舉報,從市、區到街道都非常重視,開始加強管理。但這裡並非保護區,他們如果發現不合理行為,只能進行勸導。
記者在這裡看到多隻虎鳳蝶,還有大片的杜衡,不過有些杜衡受到明顯的踩踏,表明有不少人曾經進入過這裡。
下山後,記者遇到一個上海過來的研學團,其成員拿著捕網和昆蟲籠,社區工作人員詢問時,他們表示想來考察虎鳳蝶。工作人員要求他們不能帶捕網和昆蟲籠進山,之後他們把這些工具留在了山下。
老山的虎鳳蝶。
記者又來到滬蓉高速南側的湯山某地,這裡進出無人看管,在裡面發現了不少虎鳳蝶。在山裡,記者遇到一個本地研學團,一些團員也帶著捕網。記者聽到一位家長對拿著捕網的小朋友說,“不可以捕捉虎鳳蝶”。
不過一些志願者認為,研學團其實不必使用捕網,想觀測虎鳳蝶等生物,可以用望遠鏡和相機替代。
長期從事虎鳳蝶監測保護的志願者桃桃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捕捉蝴蝶、貼近觀察後放歸山林”已成為一些研學機構的觀察模式,但對蝴蝶而言,這種行為並非想像和宣傳的那麼安全無害。捕捉蝴蝶、蝴蝶掙扎的過程,都有可能導致蝴蝶的翅膀磨損、翅脈甚至和足部折斷;後續用手控制、展示蝴蝶的過程,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放飛時的“一切正常”並不意味著後續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完好。
虎鳳蝶與其他蝴蝶相比,飛行速度比較慢,用捕網更容易抓取,也更容易受傷。
更令人擔憂的是帶著捕網研學所傳達的理念。桃桃說,“從事研學的自然教育機構本應承擔起正確自然觀念教育的職能,在研學過程中宣傳正確的自然理念和考察習慣,做到敬畏生命、愛護自然、盡可能避免非必要的干擾;如果單純強調知識甚至‘熱點’‘噱頭’, 受眾最終恐怕無法形成正確的自然觀念。如果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以被隨意捕捉、抓在手中把玩拍照,在參與課程的小朋友們心中,對生命的尊重、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律的敬畏還能剩下多少?”
湯山的宣傳標牌
加強科普宣傳,快速追責違法行為
南京的虎鳳蝶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有了較穩定的種群。不過從現場來看,虎鳳蝶的保護工作仍有不少發展空間。
多年來,南京百蝶緣生態發展中心總幹事李婉雪一直專注於虎鳳蝶的監測和保護,她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應該加強科普宣傳,從多管道普及物種知識,增強公眾對虎鳳蝶的瞭解,提高保護意識。記者在探訪的虎鳳蝶棲息地沒有見到宣傳標牌,當地居民對這個物種也缺乏瞭解。如果能讓更多市民瞭解到虎鳳蝶的珍稀性和隨意捕捉可能導致的法律責任,有助於保護工作。
其次,李婉雪建議文明觀察虎鳳蝶,制定觀蝶指引,禁止攜帶捕捉工具進入虎鳳蝶發生區,宣導非干擾式觀察和攝影等活動。
第三,要加強保護虎鳳蝶棲息地。虎鳳蝶嚴重依賴杜衡等極少數植物,它們同時是中藥材,容易受到過度挖採,從而威脅到虎鳳蝶的生存。對於虎鳳蝶的寄主植物及繁殖區,應該對人類的活動的干擾進行限制,減少生態破壞。
第四,強化執法監管。這次“網捕虎鳳蝶事件”曝光後,相關部門很快對涉事人員進行了調查。如果能像這樣,對於捕捉和傷害虎鳳蝶的違法行為,發現一起就快速追責一起,可以形成強大的威懾。
第五,李婉雪建議推動多方協作,政府、公益組織、社區及高校強強聯合,形成一套長效的虎鳳蝶保育監測機制。
(照片和視頻由記者拍攝)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