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多發性骨髓瘤又稱“螃蟹病”,是一種高發於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腰背酸痛、疲勞、虛弱、頭暈、便秘、食慾不振等多種臨床表現背後,都可能隱藏著這種不被大家熟知的血液腫瘤疾病。
圖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血液系統排第二位的腫瘤,誤診率高達55%
“這個病的發病率並不低,是血液系統目前排名第二位的腫瘤。”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屈曉燕教授介紹,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在骨髓內增殖失控導致的一種惡性腫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上升。
多發性骨髓瘤臨床上常見的四個癥狀包括血鈣增高(C)、腎功能損害(R)、貧血(A)、骨病(B),此外,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各樣的感染,甚至還有一些神經系統的損害。雖然是血液系統腫瘤,但是該疾病的臨床表現累及全身,並且涉及到多個臟器,所以很多患者初次就診科室並不是在血液科,而是腎臟科、骨科或其他科室,因此多發性骨髓瘤的誤診率高達55%,很容易造成誤診、誤治、延遲診斷,導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屈曉燕教授
醫學定義不可治癒,但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
據瞭解,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仍是一個醫學上定義的不可治癒的疾病。“所以我們現在的治療目標是改善患者的生存品質,延長患者的存留期,這裡就有一個功能性治癒的概念。”屈曉燕教授進一步解釋,有一部分基於預後指標和分層系統評估相對處於標危的患者,在規範化治療以後,配合自體幹細胞移植和鞏固治療手段,他們的無進展存留時間可以達到五年左右,這一部分患者我們認為相對處於一個接近功能性治癒的狀態。
當然,有一部分患者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疾病仍然可能再次復發,對於這部分患者而言,隨著單抗、免疫治療等創新治療手段的革新,其生存狀況也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范磊教授
曾經2年左右的存留期,如今8-10年成為部分患者的“標配”
“患者的存留時間已經從二十年前的兩年左右,提高到現在的八到十年。因為這個病好發於老年患者,如果是60多歲時確診,以八到十年的存留期計算,他的存留時間基本已經接近我們國家的人均壽命了。”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范磊教授表示,儘管尚不能治癒,但得益於這些年創新藥物的迅猛發展,以及治療手段的反覆運算升級,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以往醫生可能更關注的是病人的生存——只要病人活著就行了,而現在可能更關心病人如何能夠高品質的生存。
據介紹,省人醫有位患者,存留期已經達到了四十年,這位患者是40多歲時診斷出多發性骨髓瘤的。在這四十年中,也經歷了多次復發,但經過規範化治療以後,疾病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目前已是80多歲高齡。
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規範化治療,才能達到長生存的狀態。范磊教授坦言,因此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會特彆強調長期規範化的治療,隨著創新藥物的廣泛應用和醫保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單抗、免疫治療等創新藥物不斷應用於臨床,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患者向著更高的治療目標邁進。
【一問醫答】
Q:如何評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療效?
A:
緩解深度是評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療效的重要指標。
醫學上定義的完全緩解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血和尿相關指標檢測陰性,經骨髓檢測骨髓中的漿細胞比例低於5%。進入到完全緩解狀態的患者,往往比其他患者的存留時間更長,且疾病緩解程度越深,患者的無進展存留期越長,所以多發性骨髓瘤的整體治療需要優先考慮緩解深度,同時兼顧緩解的維持時間,從而實現優化的治療目標。
免疫治療是當前多發性骨髓瘤精準治療的重要突破口。不論是適合移植治療還是不適合移植治療的新診斷患者,以及復發難治患者,都有機會實現更深度的緩解。
Q:對於高齡的老年患者,這些治療吃得消嗎?
A:
多發性骨髓瘤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會逐步增高。以往年齡特別大的病人相對比較少,現在越來越多了,70歲、75歲甚至90歲的患者都會出現。這一部分病人可能很難接受目前所謂的標準治療。
現有的標準治療一般是指三到四藥的聯合治療,配合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可能不適合高齡患者,所以一般是採用個體化治療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看看這個人能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希望能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達到平衡。
其中,單抗作為一線治療的一種治療方式,可用於不適合移植的70歲以上患者。既往認為這一部分患者相對來說體能狀態比較差,可能有不同的臟器功能損害,總的存留時間也就三年左右。單抗納入到一線治療以後,這樣的高齡患者切切實實的獲得了存留期的延長,五年左右的生存率可以達到66%,對以往70歲以上甚至7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Q:在多發性骨髓瘤領域,創新藥是否已獲醫保支援?
A:
目前多發性骨髓瘤新葯比較多,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即蛋白酶體抑製劑、免疫調節劑和抗體類藥物,未來還有更多更新的藥物。目前來講,初診患者對於一些藥物的應用,整體來說大部分醫保還是可以覆蓋的,像以上三種類型都已覆蓋,能夠大幅度減輕患者的負擔。但是,對於一些特別創新的藥物,比如細胞治療和新型的免疫治療,暫時還不在醫保政策的覆蓋範圍內。相信今後醫保能夠覆蓋的藥物範圍會越來越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校對 盛媛媛